周國平 | 人性的三個層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社會性的質量

人性可分成生物性、社會性、精神性三個層次。

社會性居中,實際上是前後兩種屬性的混合,是兩端相互作用的產物。

一方面,它是生物性的延伸,人們因生存的需要而結為社會,社會首先是一種基於利益的結合。

另一方面,它是精神性的貫徹,一旦結為社會之後,人們就要在社會中實現理性的規劃和精神價值的追求。

由此來看,社會性的質量是由生物性和精神性的質量決定的。

人的自然本能和精神追求愈是受到充分尊重,就愈能建立起一個開放而先進的社會。

反之,一個壓制人的自然本能和精神追求的社會,其成員的社會品質勢必是狹隘而落後的。

中國儒家文化把全部注意力集中於建立一種社會倫理秩序,並以之壓制人的肉體自由和精神自由,所成就的正是這樣一種社會性。

個人也是如此。

倘若就近觀察,我們便會發現,那些產生了卓越社會影響的人物,他們多半擁有健康的生命本能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城裡的孩子沒有童年

一個人的童年,最好是在鄉村度過。

一切的生命,包括植物、動物、人,歸根到底來自土地,生於土地,最後又歸於土地。

上帝對亞當說:「你是用塵土造的,你還要歸於塵土。

」在鄉村,那剛來自土地的生命仍能貼近土地,從土地汲取營養。

童年是生命蓬勃生長的時期,而鄉村為它提供了充滿同樣蓬勃生長的生命的環境。

農村孩子的生命不孤單,它有許多同伴,它與樹、草、野兔、家畜、昆蟲進行著無聲的談話,它本能地感到自己屬於大自然的生命共同體。

相比之下,城裡孩子的生命就十分孤單,遠離了土地和土地上豐富的生命,與大自然的生命共同體斷了聯繫。

在一定意義上,城裡孩子是沒有童年的。

今天的孩子已經越來越沒有童年。

到各地走走,你會發現到處都在興建雷同的城鎮,千篇一律的商廈和水泥馬路取代了祖先們修築的土牆和小街,田野和村莊正在迅速消失。

孩子們在這樣一種環境中成長,壓根兒沒有過同大自然親近的經驗和對土地的記憶,因而也很難在他們身上喚起對大自然的真正興趣了。

有一位作家寫到,她曾帶幾個孩子到野外去看月亮和海,可是孩子們對月亮和海毫無興趣,心裡惦記著的是及時趕回家去,不要誤了他們喜歡的一個電視節目。

「定力」從何而來

人世間充滿誘惑。

誘惑無非兩類,一是色,二是利。

在誘惑面前放任自己,縱情聲色,追逐名利,當然也是一種生活。

不過,一個人倘若性靈不滅,遲早會覺得這樣的生活未免空虛。

然而,即使有了這個覺悟,誘惑依然存在,難以做到不為所動。

人之所以被色和利所惑,是因為有慾望。

因此,為了抵禦誘惑,似乎必須克制乃至滅絕慾望。

我總覺得這種辦法是消極的,常常也是無效的,原因就在於違背基本人性。

積極的辦法不是壓抑低級慾望,而是喚醒、發展和滿足高級慾望。

我所說的高級慾望指人的精神需要,它也是人性的組成部分。

人一旦品嘗到和陶醉於更高的快樂,他面對形形色色的較低快樂的誘惑就自然有了「定力」。

「定力」不是修煉出來的,它直接來自你所過的生活對於你的吸引力。

我的確感到,天下最快樂的事情,一是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享受愛情、親情和友情,另一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對於我便是讀書和寫作。

能夠獲得這兩種快樂,乃是人生的兩大幸運。

所以,也可以說,我的「定力」來自我的幸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人性的變化

我個人認為人性的變化,就如天氣一般!時刻都在變化!社會學定義 現代社會學家認為,世界上只有一個人類,只有一種人性。這是不同民族之間能夠交流、達成理解的前提。根據對嬰兒反覆實驗,顯示人性是進化的結...

周國平:要讓孩子「浪費時間」

周國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著名學者,作家)如果說教育即生長,那麼,教育機構和教育者的使命就是為生長提供最好的環境。怎樣的環境算最好?生長是人的能力的自由發展,可稱之為內在的自由,最好的環境就...

賣貨的技術之需求挖掘(上)

人們買某件商品,是因為對某件商品有需求,小到買賣一件鉛筆,大到一家跨國大企業,都是為了滿足需求而存在。而需求挖掘,就成了一件非常有技術含量的事。需求,可以分為顯性需求和隱性需求,顯性的需求往往很...

死亡,真的很可怕嗎?有人卻這樣子做。。。

死,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也是古今中外許多哲學家都在探究的一個終極哲學問題。大部分人一想到死,心裡會充滿無邊的恐懼,這是人性所致。人之所以怕死乃是生存意欲的本能。如果有人說不害怕死亡,多少有...

馬克思和亞里士多德幸福觀比較

對於哲學而言,關注人生苦難,追求人類幸福是唯一終極關懷。可是,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幸福」的邏輯起點是什麼?幸福的真諦在哪裡?如何通向「幸福」之路?這些問題值得深入研究。 幸福作為一個哲學概念...

成功是優秀的副產品

把優秀當作第一目標,而把成功當作優秀的副產品,這是最恰當的態度,有助於一個人獲取成功,或者坦然地面對不成功。我對成功的理解:把自己喜歡做的事做得盡善盡美,讓自己滿意,不要去管別人怎麼說。

"窮怕了"是一種什麼體驗?最後一種最可怕

"窮怕了"是一種什麼體驗?最後一種最可怕「窮怕了」是一種感受,每個人都不同。它可以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也可以來自現在的生活經歷。但這種由貧窮而衍生的匱乏感,不僅僅體現在物質上,更多的會滲透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