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豐富或貧瘠,就看你與他們的關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問他:那個快樂的你,哪兒去了?他征住了,習慣化的微笑掛在臉上,凝固。

眼淚無聲地流下。

但他依然克制著不發出聲音,只是默默地,讓淚水從眼鏡片下面流淌出來。

他是我的一位抑鬱來訪者。

每次來諮詢都彬彬有禮,帶著克制的、禮貌的微笑。

可是每次會談,我總覺得像在圍牆外打轉,進不到他的內心世界。

在一個月光皎潔的夜晚,我靜下心來,泡上一杯綠茶,好好地回顧了治療的過程,發現問題的關鍵,出在這三種關係:

1.他和自己的關係;

2.他和周圍人的關係;

3.他和世界的關係。


首先說說他和自己的關係。

他是典型的利他主義者,紳士、優雅,細聲細語,處處為他人考慮。

但唯獨忽視了自己的真實情感。

為什麼會這樣?每個人生來就是自我關注、利己的,而一旦利己思維受到挫折,比如社會和家長的批判,幼小時期的個體就會屈服,從利己思維轉向利他思維。

因為在社會裡,只有利他才能得到嘉獎。

其實,利己和利他本質是一樣的。

即真正利己的人,總會恰當地利他,而利他的客觀結果,也能達到利己。

你會發現,周圍任性一點的人,雖然不一定特別優秀,但是他們過得自在。

而他,恰恰相反,太多的顧忌、太多的教養,約束了真實自我的情感釋放。


再來講講他和周圍人的關係。

他總是用禮貌和克制來與我保持距離。

其實人生來就有親密關係的需要。

比如孩子,生來就會哇哇大哭來引起家長的關注。

如果他變得沉默了,只有兩個可能的原因,要麼發現哇哇大哭沒有用,要麼發現這樣一來反而遭受更多的苦惱,比如批評,責罵,挨打。

於是不如安靜下來,不再發聲。

體現在人際關係中,就是刻意保持距離。

「我不想和他說心理話,反正每次說了以後,帶來的都是更糟的後果」。

從這段他談與父親關係的話中,我們就非常容易理解他為什麼刻意保持人際距離了。


幸運的是,他有足夠好的物質條件去平衡利己與利他的利益衝突。

但是,潛意識裡他認為,只有利他才能得到積極的回應或嘉獎。

以這樣的視角,他保持著對這個世界的冷眼旁觀。

問題總在關係中呈現,在關係中療愈。

作為他的心理治療師,當我自我暴露曾經的三次抑鬱體驗時,他的眼睛裡放出了少見的光,我感受到他的興趣。

這也是他少有的願意與世界建立的連結之一。

心理治療師本身就是療愈的工具。

那麼,接下來,我會用好這個工具,
恰當地自我開放,無條件地關注他的感受。

他什麼時候出現了移情,治療的轉機也就到來了。

註:移情,指的是心理來訪者將自己過去對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投射到心理治療師身上的過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