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父母花式催婚?你只需要做到這三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蕭淑華

催婚復催婚,究竟何時休?

相信被父母催過婚的朋友都知道,父母催婚的方式真是花樣百出,讓人難以應對。

不想被相親,就只能逃之夭夭,甚至連過年都不想回家。

本該溫情有愛的家,卻變成了想要逃離的牢籠,何其悲哀!

應對父母花式催婚,只能逃避或者屈從嗎?

其實不然,其實所有的家庭問題都與缺乏理解和無效溝通有關。

很多人應對父母催婚,可能會找各種藉口搪塞,或者轉移話題,抑或是對父母避而不見,殊不知這樣做會讓父母更加焦慮和失望,於是就催得更厲害了。

那時,可能父母的催婚就變成了一種求關注和爭取話語權的無奈之舉了。

想要智慧地應對父母催婚,最重要的是抓住問題的實質——親密關係,而非將注意力聚焦於催婚這件事上。

當你與父母重新連結了真實的親密關係,問題就有解了。

一、重構家庭的共同信念和共同價值

著名NLP大師李中瑩認為:「兩人之間的共同信念與共同價值越多,溝通會越有效果。

在一個家庭里,家庭成員各自必然有自己的信念,也有大家一致認同的信念,即對「什麼事情應該是怎樣的」有相同的看法,這就是「共同信念」。

「共同價值」是兩人各自追求的價值,但都是對方所認同和追求的。

假設父母的信念是「孩子到了適婚年齡還沒結婚,人生就完了,所以哪怕隨便找個人嫁了,也沒關係」,孩子的信念是「我要嫁給自己愛的人,如果找不到合適的人,我寧願不結婚」,那麼父母與孩子的信念就出現了衝突。

也就是說,在婚姻這件事上,父母與孩子沒有建立一個共同信念,所以很容易出現一方想要控制和改變另一方的情況。

在中國傳統教導孩子的模式里,親子之間的共同信念、共同價值是很不足的。

父母以「權威」、「什麼都知道」和「你受我管」的態度對待孩子,要求孩子「聽話」,孩子完全被動,也就很難構建足夠的自我價值感(自信、自愛、自尊)。

所以當家長催婚時,孩子往往會採取迎合、忍讓的策略來延遲衝突的來臨。

然而,一味地迎合和忍讓其實是在引導對方忽視你的真實需求,也無法滿足對方對愛的期待,所以最終所有有關的人都生活在痛苦之中。

因此,想要破解被父母催婚這個難題,你需要做的是釐清你的家庭成員各自對婚姻的信念和價值觀,然後透過溝通來重構你們的共同信念和共同價值

二、構建高效能的家庭溝通機制

很多人被催婚的時候會選擇敷衍、搪塞地回應父母,或者試圖跟父母講道理,說服父母,因此使父母傷心、憤怒,大家不歡而散。

注意,這樣的處理方式是不成熟的,因為彼此都缺乏情感表達,所以也就無法在同一個頻道上進行溝通。

高效能的家庭溝通機制有賴於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並且熟練地運用「述情」和「共情」進行情感交流。

所謂「述情」,就是用非暴力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需求和願望。

「共情」是指設身處地地體驗他人的處境,從而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感需求。

面對父母催婚,首先你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讓自己在憤怒、恐懼或受傷的情況下與父母展開對話。

情緒並不是籠罩在你周身的一層薄霧,更不是別人強加給你的。

不管你多麼振振有詞地指責別人,實質上其他人是無法讓你陷入某種情緒的,是你製造了自己的情緒,是你讓自己感到害怕、煩惱或氣憤。

讓你產生情緒的只能而且永遠是你自己。

所以在出現負面情緒時,如果你無法駕馭它,就會成為它的俘虜。

駕馭情緒的唯一方法就是改變你的信念和價值觀,換個角度看待問題,調整你對觀察到的事實所賦予的意義。

當你感到心平氣和的時候,你可以嘗試著邀約父母一起參與溝通。

你的主動溝通會讓隔閡消融。

跟父母溝通時,你一定要先端正態度,先傾聽,再表達,這是一種尊重。

等父母都說完了,你再開口,但不要急於表達自己的觀點。

你可以先認同他們所說的一切,最好讚美一下他們所說的道理;也不妨說一些暖心的話,表達對他們的感激

然後,你再跟他們共情,理解父母的感受需求,比如「爸媽,我知道你們著急,看著我都三十好幾了還沒找到對象,你們肯定很擔心、很不安(表達對父母感受的理解),因為你們特別希望看到我過得幸福,有個人可以跟我一起體驗人生/因為你們很注重後代的延續/因為你們希望我有個伴,不至於孤苦無依/因為你們希望我可以體驗為人父母的樂趣/因為你們希望我可以在婚姻中變得更成熟(表達對父母的想法和需求的理解)……」。

接著再述情,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比如「爸媽,我也跟你們一樣著急,我也想儘快找到一個好對象,我也很想擔起成家立業的責任,體驗為人父母的樂趣。

我知道自己年齡也不小了,確實不能太挑,同時我也不想將就,如果隨便找一個男/女的結婚,這樣大家沒有共同話題,沒有感情基礎,只能一輩子痛苦,可能最終還會離婚。

我現在已經有一個脫單計劃了(讓父母看到你的行動力,父母催婚也是因為看不到你的積極態度或者不相信你找對象的能力而感到焦慮不安),我打算……(陳述一下自己的計劃和進展),所以你們放心,我一定努力早日脫單,我有合適的對象後一定第一時間告訴你們,相信你兒子/女兒!(配上堅定的眼神,讓父母也跟你一樣信心十足)」

注意,在表達觀點時,你一定要充滿信心。

你要讓他們感受到你對婚姻是持認真負責的態度的,以及你對未來生活有一個清晰的規劃。

你要讓他們明白,你作為一個成年人是以一份成熟的心性在對待自己的生活的。

這樣的溝通才是有效的,是循序漸進的,是父母容易接受的。

如此至少能緩解一下父母的痛苦,而你也能在催婚的壓力中緩口氣。

三、改變一成不變的與親子相處模式

漫漫人生,我們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是與父母在一起的。

可以說,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關係之一。

然而,許多人的認知中都存在一個誤區:認為自己和父母的關係是一成不變的。

而實質上,每一種關係都會進化和成長,因為每一個個體都在不斷成長。

很多人跟父母的相處模式源於童年,並在成年之後呈現出固化、膠著的狀態。

成年的孩子和父母之間可能幾十年來都糾結於同一個問題中,都有自己的憤怒、恐懼、不滿和委屈,甚至連雙方說出來的話都與過去無甚區別。

比如,一個女孩從小就在一個強勢的母親身邊長大,經常聽母親以命令的口吻跟自己說話,經常被母親干涉自己的生活,雖然特別抗拒,但也只能屈從。

當這個女孩長大之後,母親繼續干涉她的感情和婚姻,天天給她安排相親。

那麼,這個女孩很有可能會不願結婚,以此來報復對母親的憤怒。

此時,母親就會更加焦慮,催婚也就愈演愈烈,甚至變成逼婚。

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女孩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她是我母親,只有她先改變,我才能改變。

但事實是,或許是因為這個女孩一直沒有嘗試向母親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和需求,所以母親默認了她作為孩子的從屬角色,於是一直主動承擔著為她安排人生的責任。

於是,這個女孩就會跟母親形成一種病態的共生關係

很多人即使成年了也依然走不出孩子的角色,與父母看似相互依存,但卻衝突不斷。

原因在於同樣的相處方式,可能適用於大人和孩子之間,但在成年人之間就未必合適了

無論父母還是子女,其實都不曾想過彼此還能以何種方式相處。

在很多家庭中,似乎父母和子女都對關係的進化和成長抱有牴觸和恐懼的心理,擔心明確邊界和責任意味著產生距離,擔心獨立意味著疏遠。

然而,真相是,固化的關係只會使得家庭成員的心理距離越來越遠,無法享受真正親密的關係的滋養。

所以,要從根源上解決被父母催婚的問題,你就必須做出改變,調整你與父母的相處模式。

你需要明白父母並不是完美的,也有其弱點和局限,不會再把父母的形象供在神壇上,所以他們帶給你的影響和創傷其實是與他們的局限有關的,並不是本性使然。

而且,他們也並非頑固不化,如果你不再以孩子的身份面對他們,而選擇用成人的身份面對他們,他們就更容易建立起對你的信任,從而被你的觀點和想法所影響。

如此一來,父母就不必費力維持完美的形象,可以和你袒露自己的脆弱,同時你也可以更理性地表達自己的需求,那麼你與父母之間就可以建立起有力的情感聯結

當你重構了自己與父母的關係,父母也就不會再催婚,不會再干涉你的人生了,因為他們會把你當作獨立成熟的成年人看待。

本文由百年情感課堂出品,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成年人說話指南:怎麼說,才是好好說話?

在生活中,因為話趕話,或者語氣、語調問題,詞不達意,引起吵架是很常見的。瑞典的一項研究發現,一天24個小時,兌換成1440分鐘,其中最易引起夫婦爭吵的有8分鐘,分別是早晨臨出門上班的4分鐘,還有...

小三,為什麼如此泛濫?

這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議題,我儘量用簡潔的語言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我們不是想要評判什麼,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小三,是否有幸福感,也是很多個性的問題。其實無論是正妻還是小三,這只...

好好說話很重要,關鍵是,怎麼說?

好說話是一種生存技能。最近有兩條消息讓我感觸尤其深。一則是《花兒與少年3》古力娜扎和江疏影吵架的八卦。看娛樂報導是因為洗澡順序這點小事,引發的「互懟」。導火索是江疏影很強硬的說:「都別讓來讓去的...

讀懂追逐者與逃避者 跳好婚姻圓舞曲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親密關係中的行為模式主要源於早年與父母親(或主要撫養者,下同)關係內心體驗的大腦記憶,即個體大腦的發育與早期生活刺激具有緊密的關聯性。良性的刺激,如母親溫柔的聲音、平靜的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