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攻略,成就高質量親密關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彼此相愛,你的幸福便是我的幸福。

夜裡,好友一個電話將我炸醒,吐槽她妹妹被一個「極品男」甩了。

幾天前,女孩在朋友圈大倒苦水,將男友貶損得一無是處,原因是男生為了打排位掛斷她的電話,讓她深感屈辱。

「你們見過為了遊戲掛女朋友電話的人嗎?一個人得多無情多自私,才會把一盤遊戲看得比愛人還重啊?」女孩失望透頂,字裡行間都是怨懟。

本以為一番埋怨會博得男友心疼,沒想到,她連一個道歉都沒等到,就被提了分手。

隔著電話,好友的怒火像機關槍一樣掃射我的耳膜,我只能附和著安慰她。

深以為,就算男生不提分手,這對小情侶也走不到最後。

因為女孩犯了親密關係的大忌:不良歸咎。

她拒絕將憤怒的原因限定在男生「因為打遊戲掛她電話」這一偶然性事件,直接對他的人格開炮,將自己的委屈歸咎於男孩的人品。

如果她對男生說:我不希望你因為打遊戲掛斷我的電話,我不喜歡這樣。

那男生可以想出一百種改善的方法,比如每天在遊戲之前主動打給她,把該聊得都聊完再開電腦;

比如固定打遊戲的時間,請她在其他時間來電。

如果他剛接觸遊戲不久,為女孩戒掉這個愛好也不無可能。

但是,她直接和男友說:你不愛我,你品質有問題。

這麼大的攻擊範圍,男友連改都無從改起,要麼賭咒發誓真的愛她,把這件事含糊過去;要麼勃然大怒,讓她去找一個人格完美的男友。

顯然,兩種反應都達不到讓男友改變「打遊戲時掛她電話」的目的,既沒有解決問題,還暗含激發深層矛盾的風險。

在很多人眼裡,親密關係是感性而多變的私事,無法訴諸理性。

好在,以羅蘭.米勒、丹尼.珀爾曼為首的心理學教授,基於充足的數據、詳實的模型解碼親密關係,從心理、人性、社會多個維度,為我們提供了改善親密關係的關鍵策略。

1、善用行為描述和第一人稱,走出不良溝通

小時候,當我們吃完飯沒去洗碗,大人往往會說「你怎麼這麼懶」而不是「怎麼還不去洗碗」。

其實,我們只是想看完還剩十分鐘的動畫片,沒有不洗碗的打算.

可大人總希望從「根兒」上糾正我們,擔心「不按時洗碗」只是冰山一角,根本原因在於我們貪玩懶惰,不糾正會後患無窮。

對於孩子,「表揚是貨到付款,批評要提前預支」的溝通方式或許能起到督促作用;

對於成年人,這樣的溝通模式就顯得偏離主題、小題大做,極易造成伴侶之間的人際隔閡。

如果我們對伴侶的某些行為心懷不滿,不妨採用行為描述,具體指出惹怒我們的行為,把談話集中在可以處理的單獨行為上;同時,避免用「第二人稱」指責伴侶,而改用「第一人稱」描述感受。

這種「行為描述」與「第一人稱」組合出拳的方式,就是米勒倡導的XYZ表述法,即「你在Y情境下做X的時候,我感到Z」。

比如「親愛的,你在約會時遲到,我感到傷心」就比「你這個人總是遲到!你是不是不在乎我!」更容易獲得伴侶的歉意,讓溝通更加高效。

2、避免自利式偏差,用積極目光描述伴侶

在親密關係中,如果過度強調自己的付出,疏忽伴侶的努力,將感情中的進展、成果都歸功於自己,將過錯、失敗都推給伴侶,時刻保留伴侶怠慢自己而非善待自己的回憶,就會表現出「自利式偏差」。

根據米勒的研究,幸福的情侶會以大度的目光評價彼此,對於伴侶的積極行為給予內部的(品質、人格層面上)、穩定、普遍的歸因,對於彼此的過失則給予外部(環境、情境層面的)歸因,認為伴侶的過錯是偶然的、特殊的、局部的。

「自利式偏差」的情侶則無法忍受伴侶的缺陷,容易對相處中的不順利產生過激反應,因而互相苛責,糾紛不斷。

當然,用積極目光評價伴侶,並不代表對伴侶的缺憾視而不見,只是認為他們的缺點不如他們的特質、優勢有影響力。

如果伴侶經常從我們這裡得到積極評價,他們的自尊和自信水平會更高,致力於維護親密關係的動機會更強,也就更樂意改變自己的缺點,以提升親密關係的質量。

3、親密關係不是情緒化的避風港

和伴侶吵架時,你的大腦盤旋著怎樣的念頭呢?

是類似「她憑什麼這麼說我,她以為她是誰」的憤怒?

還是「我事事為他著想,他卻忘恩負義」的委屈?

如果我們被老師、老闆數落時可以冷靜思考如何改善,與伴侶爭吵時,也應該這樣想:

摯愛我的人對我持反對意見,具體的原因是什麼,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哪些。

根據獎賞模型,親密關係的獎賞行為(表達熱情、合作、善意的交流)應該五倍於懲罰行為(憤怒、批評、防衛的爭吵),才能帶給雙方幸福感。

如果我們對外人謹小慎微,卻在伴侶面前放棄情緒管理,增加懲罰行為的比重,就會給親密關係帶來災難。

米勒建議,情侶之間應該定期談心,清晰表達心中的不滿,避免情緒積壓成為親密關係的定時炸彈。

平時,為對方做一點小犧牲,比如陪對方去一家自己無感但對方喜歡的館子吃飯,陪對方去看一場欣賞不來的電影,也會增加獎賞行為的比重,讓親密關係更加穩定。

4、走出宿命信念,用成長信念看待每一段感情

從小到大,我們都聽過緣分的故事。

薛姨媽對寶釵黛玉說:「千里姻緣一線牽。

管姻緣的有一位月下老人,暗裡只用一根紅絲把這兩個人的腳絆住,憑你兩家隔著海,隔著國,有世仇的,也終久有機會作了夫婦。

西方也有丘比特射出金箭就能讓人陷入熱戀,即便雙方是仇人也能修成正果的傳說。

但是,如果我們相信世間存在天緣註定的伴侶,只要與之相遇,美滿的戀愛、幸福的婚姻會接踵而來,就陷入了「宿命信念」的誤區。

宿命信念者認為,情侶要麼天生一對,註定幸福;要麼冤家路窄,註定悲慘。

這種心態,讓他們對伴侶的缺陷充滿敵意,無法忍受感情生活的挑戰和困難。

與之相對的,是「成長信念」,即幸福不是遇到真命天子的水到渠成,而是雙方共同努力和付出的結果。

他們相信困難可以被化解,傷害可以被修復,願意以持續的努力促成親密關係的良性發展。

按照關係紊亂模型,當戀愛從約會轉入更嚴肅的投入時期,親密關係會經歷紊亂和瓶頸,熬過這段「重新評價」期的伴侶對彼此的滿意度會重新增長,親密程度更高。

在紊亂期,秉持「成長信念」的伴侶有更大幾率找到新的相處方式,以適應伴侶帶來的生活變化,重新認可彼此的伴侶身份。

雖然為一段感情思考、付出是累人的事,卻能讓我們把握親密關係的主動權。

若一味依賴伴侶,期待對方的付出,而伴侶對我們沒有近似的依賴程度,對方盡可以不痛不癢地離開。

如果伴侶也依賴我們,親密關係的質量與他們利益攸關,他們會時刻在意我們的感受。

張小嫻說:「彼此相愛,你的幸福便是我的幸福。

要做到這一點,情侶雙方必須對親密關係懷有矢志不渝的責任感,在溝通、付出與思索中,將個人成長持續下去,與伴侶一起邁向成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找男友的800條標準,這條最重要

不知道你是否曾在生活中,遇到過這樣的男人:他總是閉嘴不說話,但是那嫌棄的眼神卻讓你受不了,於是你試圖和他吵一架,可還沒等你開口數落,他轉頭就走,根本不願意跟你溝通,讓你一口氣堵在喉嚨里,咽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