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中,你孤獨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一段時間,每周五晚上我結束諮詢工作後,都會去一家桂林米粉店吃一碗牛肉粉當夜宵。

這家小店由一對中年夫妻經營,他們有一個上小學的兒子。

每次到店裡,我看到的場景基本上都差不多:妻子在廚房忙碌,打掃衛生,收拾東西,有客人來了,便招呼客人,為其煮上一碗米粉;丈夫坐在小店最裡面的座椅上,面前擺著幾個菜和一杯酒,他獨自喝著小酒,有時喝得微醺,有時喝多了,便趴在桌子上打盹,偶爾會打起呼嚕;十一二歲的兒子則坐在小店最外面的一個角落裡,打著電腦遊戲。

他們三個人極少說話,一台電視架在房間的另一個角落,播著晚間新聞或者最新的電視劇。

那時,大約是晚上9點多,小店裡除了這一家三口,我這個顧客外,時不時還會有其他一兩個顧客,電視聲、遊戲聲、男人的呼嚕聲、女人收拾碗筷的聲音混合在一起,小店外是上海人來人往的寬闊大街,路燈閃耀,車流穿行不息。

這所有的一切看起來是那麼稀鬆平常,可不知為什麼,每一次我坐在那個小店吃著米粉時,總感到深深的孤獨感。

有一回,我吃完米粉,到家後和丈夫開玩笑說:我吃的不是米粉,而是孤獨。

我忍不住猜想:那個男人獨自喝酒時在想些什麼?那個女人在廚房忙碌時在想些什麼?那個孩子玩遊戲時又在想些什麼?

偶爾在白天我會經過那家小店,往裡看,男人在看著報紙,女人依舊忙著幹活,而孩子此時不在店中,估計去上學了吧。

他們有溝通和交流的時刻嗎?

他們了解彼此的想法和願望嗎?

他們在這個家庭中,感覺快樂嗎?

他們會和我一樣感受到自己家庭中的那種孤獨嗎?

這一家人讓我想起,那些跟我講訴他們孤獨感受的來訪者們(感謝他們願意在我面前呈現自己最隱秘的經歷和情感體驗)。

來訪者A,3歲之前,他都是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因為父母工作忙,沒法照顧他。

每隔一個月左右,父母會來看他一次。

3 歲之後,他便上了早托班,從此開始了輪流寄宿在老師、親戚家的日子。

一年級時住舅舅家,二三年級時住在小姨家,四五年級時又住到了另一個叔叔家,和叔叔的孩子一起上學、放學。

親戚們對他也談不上不好,但是他總有寄人籬下的壓抑、卑微的感覺。

有時周末或者放寒暑假時,父母會接他回自己家,但是他們好像總是很忙,跟他交流的時間和機會也很少,他和父母的關係疏遠而淡漠。

在他上初中之前,他一直都沒有和父母長期共同生活的經歷。

上了初中後,父母把他接回家裡一起生活,但他和父母很難親近起來。

不久,他開始了住校的生活,每月回家一次。

雖然在高中、大學以及參加工作之後,他結交了一些要好的同學、朋友。

但在人生早期,他感受到的那份孤獨,那份無家可歸的動盪不安與漂泊感,始終存在於他的心頭。

而他與父母之間的隔閡則隨著時間的流逝變得越加深長。

來訪者B,是家中的獨生女,但她父親的身體很不好,經常生病。

每次父親生病醫院,母親都需要日夜照顧他,他們在醫院一住就是一兩個星期,有時甚至一個月。

在這期間,媽媽會將5、6歲的她托給鄰居阿姨照看,可鄰居阿姨也需要上班,只有下班才能回來。

在漫長的白天,她一個人趴在窗邊,看著樓下的小朋友們玩耍,她想下去和大家一起玩,但是又很擔心父母會回來,找不到她,所以她不敢離開家一步。

好像只要守著家,父母很快就會出現一樣。

小小的她時常獨自一人坐在樓梯上等待父母歸來,等待鄰居阿姨下班。

肚子餓了,她在家裡隨便找一些吃的,然後繼續坐在樓梯上等待。

一個鐘頭又一個鐘頭過去了,直到黃昏來臨,夕陽西下,外面的天空和她身處的樓道都變暗下來。

這時,她總感覺到一陣巨大的孤單、孤獨伴著絕望襲來,「爸媽今天不回來了」,想到這個,她忍不住哭起來。

如今,三十多歲的她,有了自己幸福的小家庭,但每到傍晚天色將暗時,她的「黃昏憂鬱症」就會發作,覺得茫茫世界,無家可歸,憂鬱、孤獨、絕望的感覺蔓延開來,直到天色徹底暗下來,她的感覺才好一些。

來訪者C,成長在一個四線小縣城,雖然父母一直在身邊,但他們都是寡言少語又內向的人,生活的常態是上班下班,買菜做飯吃飯,看電視,偶爾周末出去散個步,日子過得單調而乏味。

父母會在一起做家務,但彼此之間的交流很少,一天往往說不了20句話,她與父母的交流則更少,彼此一天說不到10句話。

父母幾乎不吵架,也不對孩子進行打罵說教。

一家人吃飯時坐在一起,沉默地吃著飯;吃完飯,回到各自的臥室,各看各的電視,各玩各的電腦,每個人都好像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父母也沒有什麼相互來往的朋友,所以既沒有人來她家做客,他們家的人也不會去別人家拜訪。

除了過年時,親戚間會聚會吃飯,家裡會熱鬧一些外,其他時候家中的氛圍都是壓抑的,冷冰冰的,甚至是死氣沉沉的。

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C,性格上內向被動,不知道該怎麼和其他人交流,也不懂得如何與別人建立親近的關係。

每次和別人說話,她就覺得很心累,非常消耗自己。

上學期間,她有長達多年被同學排擠的遭遇,這進一步促使她遠離人群,封閉自我,躲避人際交往。

高中、大學期間她都是獨來獨往的狀態,但並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參加工作後,她經歷了各種社會不適應,開始感覺到很深的孤獨,與社會格格不入,仿佛自己是活在另一個世界的人。

來訪者D,是一位已婚女性,與丈夫結婚近10年,可這10年間,丈夫每年都要去國外出差,一出差就是半年或者八個月。

每次回來休假一兩個星期,又開始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

夫妻之間常年靠網絡視頻交流,但因為時差、距離、工作壓力大等緣故,兩個人的交流不是很順暢。

有了孩子之後,守寡的婆婆從鄉下來城裡與D一起照顧孩子,但畢竟兩代人的生活習慣、育兒觀念有較大差異,經常因為一些小事發生矛盾和摩擦。

調解婆媳矛盾的關鍵是她們倆都親近的那個男人要發揮作用,可是這個男人即婆婆的兒子,D的丈夫卻長期缺席。

D知道婆婆是個好人,幫忙自己帶孩子已經非常辛苦了,但她白天要工作,下班之後還要照顧孩子、做家務、輔導孩子作業、處理親戚之間的禮尚往來……她的生活已經疲憊不堪。

所以,一旦發生婆媳矛盾,往往成了那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令她情緒奔潰。

記得在婆婆不小心摔傷胳膊的那段日子,她儘自己的努力用心照顧婆婆,可老人總是抱怨、挑剔不斷、整天唉聲嘆氣。

而這時年幼的孩子又出了狀況,連續一周發燒到38.5℃。

一天半夜,身心俱疲的她爬起來給孩子量體溫,望著窗外漆黑的夜晚,回憶起這麼多年來,每當遇到困難,遠在國外的丈夫給不了自己任何現實的幫助和支持,她便感到非常委屈、無助和孤獨,忍不住嚎啕大哭起來。

你在家庭中,孤獨嗎?

做心理諮詢這幾年,我看到中國家庭的很多問題,其中一個問題便是家庭成員們無法「在一起」,「在一起」有兩層含義,一是身體距離遠,二是心理距離遠,彼此之間身心距離遠,往往是造成一個人在家庭中感到孤獨的重要原因。

很多中國家庭是缺乏親密感的,夫妻關係缺乏親密感,親子關係也缺乏親密感。

本是一家人,卻要麼分開,要麼互動很少,像住在一起的室友。

我個人認為以下兩點是造成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

一、中國人對家庭的重視程度是不夠的,與其說我們愛家庭,不如說我們更愛錢。

對於美國人的家庭觀(好萊塢電影最喜歡向世界輸出他們的價值觀之一就是,家庭重於一切),我們中國人對家庭的重視程度是遠遠不夠的。

很多中國人表達自己愛家庭的方式也非常簡單粗暴。

男人忙著工作,掙錢,覺得我只要養家了,我就是重視家庭,關愛家人;而女人忙著照顧孩子和做家務,覺得我為家庭付出了很多,我就是重視家庭,關愛家人。

對於孩子也是如此,很多中國父母養育子女的方式是:為了掙錢,會拚命忙工作,把孩子都交給老人照管,不跟孩子交流,不陪伴孩子玩耍和成長,不重視孩子的心理和精神需要,除了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外,你們很少和孩子在一起。

但是,他們卻覺得自己這樣做已經非常愛孩子,因為滿足了孩子的物質需要。

中國幾千萬留守兒童正是這一養育方式的體現。

很多人會說,因為貧窮,所以大人要出去打工,養家餬口,所以孩子需要留在老家,跟著老人,於是就成了留守兒童。

但是我們會看到無數案例,就算父母不需要外出打工,他們中的很多人還是會選擇不帶孩子,孩子從幾個月起,就讓老人帶孩子,他們主動選擇讓孩子和自己長時間的分離。

我也看到身邊有很多親戚、朋友為了掙錢,選擇出去打工,他們看似被迫與孩子分開,但是當有條件接孩子回到自己身邊時,他們也不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因為在他們的觀念里:孩子小時候懂什麼啊,只要給他們吃穿,讓他們有學上就可以了,掙錢,買房子,升職,爭取成功……這些才是最重要的。

而孩子在身邊只會給自己的生活添麻煩,妨礙自己掙更多的錢。

其實,與其說我們愛家庭,不如說我們更愛錢。

如果你想經營好家庭,一定要願意花時間在家庭生活中,才有可能,就像你想中彩票大獎一樣,你至少得買張彩票。

只要你稍微留心觀察一下,會發現那些親子關係、夫妻關係比較好的家庭,他們幹什麼事經常會以家庭為單位,大家共同做些什麼,比如一起吃飯、看電影、運動、一起出門旅行……

如果你根本不花時間與伴侶、孩子相處,卻說你自己愛家庭,我想你的愛很虛假的,你與家庭成員之間也無法擁有親密的關係。

我們的愛,需要與時間同行!

二、我們不懂得與家人互動和交流,也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內心對家人的愛,家人之間往往缺乏高質量的陪伴時間。

我在諮詢中,看到很多男性、女性(尤其是男性)都會有的一種心態:把婚姻這事情當成一次性買賣,我只要結婚了,組成家庭,我的買賣就做成了,這個女人/男人從此就是我的了,我便鬆了一口氣,不再與對方保持互動和交流,把關注點放到其他我認為更重要,更有趣的事情的上,比如工作掙錢、玩遊戲、買買買。

其實,這是錯的,親密關係一定是動態發展的過程,沒有什麼人,什麼關係會一成不變。

你以為你跟別人一旦戀愛了、結婚了,不再付出和經營關係,人家就會一直和你在一起嗎?

結婚並不是關係的終點,而是另一個起點,你不能鬆懈下來,而是應該更努力、更用心地經營。

兩個人要與婚前一樣,有互動,有交流,男人、女人之間能夠相互傾聽、傾訴、彼此體貼與表達愛意,這樣的親密關係才能時時更新,向前發展。

在諮詢中,我常常會遇到令我覺得很遺憾、很可惜的夫妻。

他們兩個人都愛家庭、愛對方,都願意為家庭付出,也付出了很多,但是就是因為他們不懂得表達自己內心對另一半的愛,也不知道用積極肯定的話語去欣賞和讚賞對方。

時間一久,兩個人在婚姻里都覺得自己不被認可,有很多委屈和抱怨,「我做了這麼多,你怎麼看不到!?」

要想經營好夫妻關係,我們一定要學會「表白自己,看見對方」。

何為「表白自己,看見對方」?就是讓伴侶看到我們的付出,我們對家庭、對Ta的愛,同時,我們也要認可Ta的付出,看見Ta的不容易。

多對伴侶說一些欣賞、認可和感激的話語:「這個家,多虧了你。

」 「沒有你,我都不知道自己該怎麼應對這麼多的事。

」 「我看到你為家庭付出很多,真的謝謝你。

多對伴侶表達我們的愛意:「你對我很重要。

」「我愛你。

」「全世界的人里我最喜歡你。

這樣你們彼此之間的關係就會充滿愛的流動,富有美好的生機。

表達我們對伴侶的欣賞、感激和愛意是非常好的交流方式,可惜很多中國人做不到,表達感情有障礙(太委婉含蓄),總是愛你在心口難開,結果在親密關係中雙方都覺得自己不被愛。

這樣的男人女人都是好人,都是愛家之人,但是卻沒有好關係,我形容他們為:「你做得好又多,就是吃虧在不會說甜言蜜語。

我有個姐姐,自從他們家換了新房後,裝修的活全是她一個人在承擔,因為那段時間丈夫工作很忙,完全顧不上。

於是,那段時間,她除了要忙工作,裝修房子,同時還要照顧上學的孩子,給孩子做飯之類的,生活非常辛苦。

但丈夫對此,沒有一句表示,她心裡有很多的委屈和怨言。

某一天,丈夫請幾個兄弟來新家吃飯、喝酒,酒喝到一半,他一把摟住我的姐姐,對兄弟說:「我工作忙,這房子的裝修都是你們嫂子在弄,孩子也是她照顧,特別辛苦了,來,我們敬你們的嫂子一杯。

」然後帶著幾個兄弟敬了姐姐一杯酒,姐姐聽完之後,所有的委屈和怨言都煙消雲散了。

她說,這是她聽過的最動聽的情話。

我們每一個人在關係都需要被關注到,被看見,尤其是在親密的關係中,只要對方的一句認可,就可以讓我們心情愉快好幾個星期。

有一些夫妻,尤其是生育了孩子之後,很多丈夫忙事業賺錢養孩子,妻子忙著照顧孩子,兩個人相處的時間變少,彼此之間的連接和互動則更少,加上日常生活瑣事的煩惱,生活中的日復一日,慢慢的兩個人婚前的激情不再,原來親密的情感變得越來越淡。

面對這樣的夫妻,我通常建議他們重新開始約會。

一周至少有那麼一段時間,哪怕只有一兩個小時也好,單獨相處,在一起喝杯茶或者吃些點心,沒有孩子、沒有工作、沒有日常瑣事,兩個人保持穩定的情緒,說說自己的心裡話,了解彼此的心情和感受。

而這樣的時刻就是夫妻間高質量的陪伴時間。

蓋瑞·查普曼《愛的五種語言》中講到家人、朋友、戀人之間表達情感的常用方式有五種:肯定的言辭、接受禮物、身體的接觸、服務的行動,高質量的陪伴時間。

何為高質量的陪伴時間?我理解為:一、付出你個人時間,二、對方與你在一起時,你自己精神狀態是平和、穩定、愉悅的。

親子關係中也需要高質量的陪伴。

我看到很多父母儘管花很多時間陪伴孩子,但是並沒有拉近自己和孩子的關係,為什麼呢?因為父母與孩子在一起相處的時間質量太低了,比如前文中C的父母,比如現在很多父母一邊陪孩子玩,卻一直在低頭玩手機,或者心不在焉地想著工作上的事情,沒有跟孩子很好的互動和交流。

有的父母雖然陪著孩子,但是內心是不耐煩、焦慮不安或者非常壓抑的狀態,孩子其實是能感受得到的,這樣的陪伴還不如你一邊愉快地做家務或者工作,一邊讓孩子在旁邊自己玩,後者的陪伴質量反而更高一些。

尹建莉說:「父母是否願意和自己的孩子相處,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主角、配角,還是客串,這在當下只是形式和數量上的差異,最終卻是一個孩子生命質量的差異。

同樣的,一個人是否願意花時間在家庭中,在家庭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是否願意在家庭中付出自己的愛,最終會決定了Ta擁有怎樣質量的家庭生活。

高質量的親密關係,親子關係, 是彼此鏡映,充滿愛的流動的關係。

如果沒有所愛之人的鏡映,我們如何能確定自己感受到的快樂與痛苦是真實的,如何能確定不是只有自己一個人才感受到生命的愉悅與艱難。

人生而孤獨,愛也不能完全消融這種孤獨(適度的孤獨有利於我們的身心健康),但如果有人與我們分享生命,相互施予,那份愛與陪伴可抵禦生命中深深的孤獨。

家庭成員之間相互關注,相互交流,彼此了解,彼此尊重,彼此支持和鼓勵,並見證彼此的每一個進步,全家人真正地在一起,擁有高質量的相互陪伴,就沒有那麼深的孤獨。

愛,就是為了在一起;

陪伴,就是最實在的深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線上諮詢開通後,我與一位父親在後台交流很久

「這個周末,有位擔心自己孩子的父親在微信公號覺中心語堂的後台與我交流了許多。不到30歲的孩子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在心理上留下了很大陰影:情緒低落,少言寡語;面臨新的親密關係時,明顯表現出不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