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中的心理「陷阱」:投射與投射性認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首先介紹一下投射和投射性認同。

投射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指的是我們內心、意識無法接受的衝突會被壓抑在潛意識中,然後這些衝突會以我們無法意識到的形式進入我們的生活,即我們意識中不接受的衝突,被投射到外,從外界表現出來(而非我們的內在世界)。

如,一個人有一種自我否定的衝突,不能夠接受自己、愛自己,但是這在意識層面是不被允許存在的(自己怎麼可能不喜歡自己呢?),於是這種念頭收歸潛意識,但它未完全消失,它投射在外的話,就會不斷將別人的行為解釋為:「他拒絕我的行為是因為不喜歡我」、「……行為是因為我被他討厭」等,這便是投射。

而投射性認同,則是指我們投射的對象根據我們投射的內容(如上邊的例子「我不喜歡我自己」)作出我們潛意識中希望的反應(他人的反應是「你真是個討厭的人」),通俗理解,即是被我們投射的人被我們投射的內容誘導出一系列行為,而這類行為恰恰是我們內在不接受的。

這種通過他人的表達來印證自己的內心衝突即是投射性認同的作用之一,我們內心不承認自己的衝突,而藉由別人來表達出那些衝突。

這幅圖很清晰的描述了客體關係理論中的各種關係:父親和母親(或重要他人)在孩子幼時的與孩子互動的方式決定了孩子內在客體表象的建立,隨後,客體表象又一定能夠程度上決定了自體性質的形成。

在我們內心的客體和自體通過投射來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

在客體關係心理學裡,投射性認同是治療的關鍵因素。

在客體關係理論中,投射性認同是一個人誘導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來行動或做出反應的人際模式,投射性認同實際上涉及了對他人行為和情感的操縱。

投射性認同的投射內容來自於投射者的內在心理衝突,正如上文的例子,投射者無意中表現出了一些行為(無意識中在他人的心中構建出了內心所壓抑的形象),然後對方(投射的對象)也感知到了投射者投射的內容,並在這個內容上作出投射者無意識中期望的反應。

投射性認同的發生過程大致是這樣的:首先,投射者內心具有被壓抑的衝突信息,他想要擺脫自體這部分「壞」的體驗,於是他把這些內容「放置」到外在他人身上(從他人身上看到這個衝突);接著,投射者通過無意識(自動化的刻板的模式化)的肢體言語、言語表情等途徑在與對方的人際互動中施加壓力,對方會感到威脅感、壓力感,然後會被這些莫名地壓力給「控制」,表現出投射者潛意識中想要看到的反應。

進行投射的人,其實是希望能夠通過投射和對方對投射的認同來增進彼此的關係,只不過,他不知道,目的是好的,方式卻是不恰當的。

在投射之後,會對關係產生兩種可能的結果:其一,投射的對象認同了投射,則投射者感到彼此的關係增進了,但是投射的對象會在這段關係里感到受控制、有壓力,如果投射一直成為投射者的互動方式,那麼這段關係中埋藏的炸彈(投射對象的不滿)就很容易在時間的累積下被引爆。

其二,投射的對象不認同投射,即沒有表現出投射者想要看到的行為,那麼,投射者就會體驗到失落,並且藉由投射的對象的否定再一次印證內心中那個「壞」的體驗是真實的,於是再度陷入死循環。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談家庭暴力,毀了一個人,一個家庭

我的一位長期受到家庭暴力的年輕女性病友自白說:在記憶當中,只要能夠讓別人高興,誰都可以打我。這樣的觀念一直到我交往男朋友、工作之後,都還是覺得理所當然。…直到因為長期人際關係的困擾及頭痛,接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