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的人際關係一再崩潰?談談逃避依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你是這樣的人嗎?

或者你愛上的人是這樣的人嗎?

1.喜歡一個人生活,勝過於兩個人

2.比起跟人相處,自己一個人獨處還比較輕鬆

3.避免和別人親近,如果可能的話,也儘量逃避責任

4.出了門就不太打電話回家,沒有看到伴侶的照片,就不會想。

其實也不是不在意,就只是對方不會出現在自己腦海裡面而已。

5.不喜歡做決定,不喜歡改變、不喜歡衝突,所以要嘛困在一段自己也沒有很滿意的關係裡面拖一天算一天,要麼一開始就不要進入一段穩定的感情,蜻蜓點水,逢場作戲。

6.不擅長表達或感受情緒,什麼感覺都是淡淡,常常感受不到愛,也不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對方

7.和父母很疏遠,也不喜歡生小孩建立家庭

8.需要聊天或是人際互動的時候,會用讀書、使用計算機來逃避人際交往。

9.透過對某事物的成癮(讀書、在線遊戲、動畫、追劇等等)來逃離親密*。

10.不太喜歡講自己的事情,不太告訴別人你的感覺,當關係變得更親近的時候,就會想要逃跑。

11.看起來很開朗隨和,交友廣闊,但沒有一個真正稱得上好朋友的人,與每個人的關係淡如水。





如果有上面這些心理表現,

那你非常有可能是

逃避型依戀人格俱樂部的一員了!

什麼是逃避型依戀?

依戀(attachment)也譯作依附,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締結關係的能力。

依戀障礙則是現代人精神問題、親密關係失敗的根源。

依戀形式分為「安全型」與「不安全型」兩種,而不安全的依戀形式,可再細分為「焦慮型」、「逃避型」與「混亂型」三種,孩童的發展障礙、成年後的焦慮、疏離、不安與控制欲往往來自不安全的依戀形式。

所謂的逃避依戀者即是:只要談到承諾或長期的關係,就會倍感壓力,原先對於這段感情的熱情,也會一下子就消退。

所以他們的伴侶常會覺得很無法理解,明明曖昧的時候一切都很好,為什麼一談到要穩定交往、或是要進入婚姻,就變了?為何明明你也很愛我,卻沒有辦法愛到結果?

因為在他們腦袋裡,想念、情緒、在意都是沒有用的東西。

依靠和信任別人,總有一天會被遺棄,對方總有一天終究會看穿自己的真面目(並不可愛),與其一開始就投入這麼多感情最後讓彼此失望,不如保持距離,以策安全(然後把這張貼紙從車上撕下來貼在自己背後)。

他們的疏離看似沒問題(可以、很可以!),長久下來卻可能內傷,或是傷害到身邊的人......

逃避型依戀者的具體表現

一般逃避型的這種傾向會在親子以外的人際關係中展現出來。

即使曾經往來頻繁的朋友,一旦久不見面,關係就會立刻變得疏遠,甚至斷交。

在學校或是職場上閒話家常的夥伴也只是表面上的關係,不會想要犧牲私人時間去維持。

至於距離較近的親密關係,對逃避型人而言與其說是安心,不如說是痛苦。

肌膚相親的關係與一般肢體接觸都會令他們感到不舒服,所以也對性交感到厭煩。

親疏程度不同的依戀,能從與他人之間的距離感清楚看出端倪。

孩子和最親近的母親之間的距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調查孩子的依戀形式時,最常見的方法是測試孩子在母親離開後,再度見到母親時的反應。

安全型依戀的孩子與母親分開時雖會感到焦慮,但並不會過度,母親回來時也會表現出高興的反應。

另一方面,矛盾型(焦慮型)的孩子不僅在母親離開時表現出過度的焦慮,再度見面時卻不能坦率地接納母親,取而代之的是憤怒與反抗的態度。

此外,逃避型的孩子則無論母親在與不在都顯得漠不關心。

從成人身上也能看出這種特性的差異。

焦慮型人的特徵是與戀人或家人分開時會頻繁地打電話及傳訊息,若對方回復太慢或沒有立刻接電話就會表露不悅的態度。

另一方面,出了門就不太會打電話或傳訊息的類型則較傾向逃避型。

逃避型的人與焦慮型的人相反,一旦分開後就把對方踢出心房,秉持「逝者已矣」的態度。

因此,就連本該在強烈依戀連結下建立的親子關係,在他們身上也表現得清淡如水,即使與父母多年不見也絲毫不感寂寞。

平時不常想到父母,天生不了解懷念的感情為何物。

這是因為,只有依戀才會使人產生懷念的情緒。

再者,這類型人也不太記得小時候的事與從前的回憶,尤其具有不願回想痛苦體驗的傾向。

對於過世的人也很快就會忘懷,面臨死別相當冷靜,不太產生悲傷的感覺。

他們通常藉由這麼做來保護自己。

逃避依戀具體有哪些類型?

接著,我們將分別整理出各種人格類型顯示為逃避型依戀時的特徵。

一、逃避性人格類型——強烈害怕被討厭

逃避性人格類型的特徵在於敏感容易受傷,為了儘可能避免失敗與責任而逃避,是最常與逃避型依戀形式合併的人格之一。

只是,也有不少逃避性人格者會出現焦慮型依戀形式。

逃避性人格的適應策略是,與其冒著可能痛苦受傷的風險去做些什麼,不如消極維持現狀,以避免危險為優先。

這除了原本神經質且具強烈焦慮的遺傳特性外,大多也與父母的過度干涉及否定式教育有關。

遭到霸凌或是因失敗而丟臉的經驗也會加強逃避性人格的傾向。

這類經驗使當事者對人際關係抱持消極的態度,也逃避發展親密關係。

若是屬於強烈逃避型依戀形式的逃避性人格,在人際關係上更是消極冷淡,好像什麼事都與自己無關。

若是伴隨焦慮型依戀形式的話,則很擅長察言觀色,在意別人臉色,強烈需要別人的認同,這類的人多半會表現下面描述的依賴性人格傾向。

二、依賴性人格類型——擅長察言觀色,不敢拒絕別人

依賴性人格的特徵是過度在意對方臉色,一味迎合他人。

他們常認定自己無法一個人活下去,只得取悅他人以求庇護。

然而,這樣的結果卻連對自己有害的人也一併迎合,產生遭對方無理要求也無法拒絕的問題。

依賴性人格者原本多半顯示為焦慮型依戀形式。

不過,小時候在雙親掌控下長大,或是嬰幼兒時期曾遭到放棄和高壓掌控的人,則會同時顯示出逃避型依戀形式。

這種情況下,這類的人難以與他人融洽相處,老是看別人臉色過活,太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導致自己的想法受到壓抑,只能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另一方面,擁有焦慮型依戀形式的依賴性人格,則容易產生「強迫關心」的問題。

因為太想為配偶或孩子奉獻心力,結果變成控制狂,反而妨礙對方獨立自主。

不過,也有依戀形式比較穩定的依賴性人格,若能善用他們旺盛的服務精神及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的能力,往往能成為家庭的良好支柱,也能在靠人緣吃飯的行業或服務業獲得成功。

三、強迫性人格類型——認真努力、責任感過重

小時候被父母強加義務又無法達成他們的期待時,孩子就很容易產生逃避性人格。

但若是在已實現父母對自己的期待,又將父母的基準加諸己身,將期待等同於基準的情況下,就會誕生一種「以完成義務與責任為最優先」的人格。

這就是強迫性人格類型。

強迫性人格類型重視秩序與規矩,把達成義務與責任當作最大使命而拚命努力,容易變成工作狂。

因為不重視自己的緣故,也經常罹患身心疾病與憂鬱症。

此外,強迫性人格類型若屬於逃避型依戀形式時,重視義務與責任的傾向會更加強烈,過度嚴格、不容許任何例外。

這樣的特性,會對原本應在愛情下結合的家庭共同體帶來負面影響。

原本該以同理心為基礎產生的依戀也難免變得枯燥無味,像是在沙漠中的仙人掌一般缺乏滋潤。

即使同為強迫性人格類型,依戀形式較為穩定安全的人,則能發揮得到他人認同的義務感與責任感,也容易適應社會。

但是,當與逃避型依戀形式並存時,他們又無法順利與人建立親密關係。

徒有形式上的禮貌,卻因缺乏感情而難以加深關係。

此外,依戀形式為焦慮型的強迫性人格類型,則易對他人過度迎合及犧牲奉獻,為自己累積莫大的壓力。

四、自戀性人格類型——只愛自己,唯我獨尊的人

自戀性人格類型特別重視自己,藉由輕蔑周圍來保護自己。

他們想從他人身上得到的不是共鳴或對等的愛情,而是讚賞與恭維。

與傲慢自大的態度相反,這種人受到傷害時會相當介意,遭到他人責難時,往往呈現非常激烈與憤怒的反應。

就算自己真的有缺點及錯誤,被指出時也無法接受,容易惱羞成怒。

這種類型的典型生長環境,往往令他們一方面受到溺愛,另一方面卻只能得到缺乏同理心的愛。

他們的母親通常有冷酷的一面,除非孩子能如理想一樣優秀,否則無法得到她的認同。

同樣的,若自戀性人格類型能擁有較為穩定安全的依戀形式,只要懂得善用那絕對的自信,或許能獲得很大的成就。

相反地,如果屬於焦慮型的依戀形式,則會自大又自卑,因擔心被拋棄而容易焦慮不安。

這種人不擅長面對挫折,狀況好壞時的差異相當大。

五、反社會性人格類型——冷酷地壓榨他人

反社會性人格類型也是常伴隨逃避型依戀形式出現的人格類型之一。

他們與自戀性人格類型一樣缺乏同理心,但卻不需要別人的讚賞,反而能滿不在乎地做出受人批評的事,從中獲取自己的存在感。

冷酷地利用、壓榨、攻擊他人,是他們感到愉悅的手段。

這種類型的人,在童年時代通常不曾從父母身上得到發自同理心的愛,只是不停遭到否定。

這種經驗使他對別人抱持憎恨與憤怒,以攻擊他人的行為抵抗自己曾經遭受的打擊,也可以說是一種報復行為。

這種人格當然無法擁有長久的依戀,與人的關係也常說斷就斷。

六、類分裂性人格類型——與人相處不快樂,寧願獨處的人

類分裂性人格類型難以與他人建立基於同理心的親密關係,有極大部分來自與生俱來的遺傳基因,與後述的自閉症譜系障礙有許多類似的例子。

這種類型的人也常同時屬於逃避型依戀形式,對結婚與育兒毫無興趣,多半只在自己的世界中追求樂趣。

不過,若是擁有安全型依戀形式,則能跟少數人建立起親密的信賴關係,與伴侶及孩子間的關係也很穩定。

七、妄想性人格類型——連親近的人都不相信

妄想性人格類型的特徵是不相信他人。

有強烈的警戒心,不願暴露出內心情感或內在的一面,連最親密的人都無法信任,反而會想監視或掌控對方。

此外,這種類型的人經常擁有逃避型與焦慮型並存的「恐懼・逃避型依戀形式」。

一方面想要有可以信任的人,另一方面卻無法相信任何人,進而陷入兩難。

這種類型的人與他人一開始的交往都很正常,一旦進展到親密關係後,卻會立刻打開疑心病的開關,進而監視起對方。

若此類型的逃避型依戀形式傾向較強,則總是與人保持距離,性格冷酷無情,試圖用權利或金錢掌控他人。

八、邊緣性人格類型——遊走於兩極端間,討厭自己

心情及人際關係皆遊走於兩種極端,在強烈自我否定下反覆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是邊緣性人格類型的特徵。

就依戀形式來說,他們多半同時屬於焦慮型與未解決型(特徵是與養育者間的依戀受創未愈,只要一想到養育者就會失去理智)。

不過,其中也有不少人屬於恐懼・逃避型,在這種情形下,他們往往陷入既依附家人,也同時對家人產生攻擊性的狀況,因此容易演變成繭居族。

另外,這類型的人和妄想型人格一樣矛盾,既想相信別人又無法相信別人。

此外,相較於妄想性人格類型一板一眼又固執的個性,邊緣性人格的特徵則是見異思遷,反覆無常。

逃避型依戀是怎樣形成的?

逃避型依戀者在童年通常遭遇過父母的情感忽視(emotional neglect)。

如果母親對於孩子的降生本身是不期待的、無準備的,甚至是充滿了懊悔和失望,那麼她可能就會冷漠地對待孩子,很少給予回應。

然而兒童是天生需要母親的愛和照顧的,但每次對母親的依戀有渴望和需求時,他們都會因遭到拒絕而產生心理痛苦。

久而久之,出於對自己的保護,他們便會做出的無可奈何的選擇:逃避一切依戀需求和親密接觸,並說服自己:「 我不需要它。

怎樣和逃避型依戀的人相處?

如果你喜歡的人、交往的人、你的伴侶偏向於逃避型依戀,那麼以下是一些在與他們相處時的建議:

1.不要強迫他們

如果逃避型依戀的伴侶對你若即若離,很排斥你的接近的話,那麼首先不要強迫他們接受。

強迫或者暴怒只會讓他們處於更加激烈的壓力狀態下,變得更加退縮。

2.幫助他們認識並接受自己

我們能夠做的,是努力去幫助逃避型依戀者更了解自己,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和情感反應的規律,比如在哪種情況下容易讓他們產生逃避,哪些是他們難以接受的親密舉動等等。

3.說出需求而不是玩「 套路」

如果你和他人相處往往在不舒服的感覺下結束,但卻反復發生,導致你總是產生疑問:「 怎麼老是這樣?」「他 為什麼總是躲著我?」

這可能是因為你們一直在玩「心理遊戲」( mind game),雙方進入到一個無限循環的「套路」 中,無法打破溝通模式。

關於心理遊戲不多贅述,想要打破這種模式,我們需要察覺並表達出自己真實的需求(authentic needs),關注當下正在發生的時刻,而不是用過去的經驗應付對方。

它需要我們不斷練習。

逃避型依戀的人還「 有救」嗎 ?

「 我是逃避型 /焦慮型 /恐懼型(都屬於不安全)依戀,我該怎麼辦?我還有救嗎?」

我們並不提倡一個人需要「 糾正」 自己的依戀模式。

每一種依戀其實都是通過自身經歷而形成的防禦模式,一個人之所以會選擇逃避親密關係,那一定是這種方式在之前的某一刻保護過他 ,產生了積極的反饋。

依戀模式確實是影響深遠的,但並不是完全固定不變。

我們可以通過自省和調整,來減少依戀模式中帶來負性影響的那些方面。

Dan Siegel 博士認為,通過理解早年的經歷(making sense of your story)可以來逃脫被不安全的依戀模式定義和禁錮的境地。

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試著去寫自我小傳(coherent narrative),回憶自己過去的經歷,並且重新審視這些經歷的原因。

例如,「 父母對我的冷漠並不是因為我不可愛,可能是他們沒有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愛。

」通過重塑經歷,來產生新的認知。

如 Dan Siegel 所說:

「通過理解過去的自我,我們可以解放當下的自我,並賦予未來的自我以力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他的心不在我這兒,跟他睡又有什麼意義?

精神出軌意味著對方能在第三者身上感受到他需要的體驗,內心的需求能得到滿足。隨著交流相處的時間不斷增加,對方還有可能愛上第三者。所以,大多數女人認為精神出軌比肉體出軌更不能容忍。那該如何做才能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