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角|關於出軌隊再得一分的反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上周陳思成出軌的消息剛被爆出,很多人就又開始調侃,出軌隊又得一分,吸毒隊、嫖娼隊要再接再厲了啊。

過去的一年,各種新聞熱點頻頻爆出,維持幾天的熱度後,又慢慢煙消雲散。

大家先是一窩蜂的去批評指責,然後事件發酵,眾人一起把一個泡泡吹到足夠大,接著,爆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所有的出軌、婚變、家庭、校園暴力事件都一樣,來得快,去得也快。

別人生命中的重大事故在我們眼中卻成了一個個茶餘飯後的故事。

其實這是一件有點可怕的事,社會喧囂浮華,人心浮躁難耐。

對於我這個中年老成的老古董來說,世界就像歌詞里唱得一樣,變幻得太快,導致我總是跟不上節奏,get不到點……

不過,上個周末,我有幸觀摩了一場家長間的辯論,題目就是圍繞著最近的各種出軌跳樓事件展開的聯想:

如果女兒一旦遭遇婚變,應當如何面對?以及,如何讓兒子更有家庭責任感。

這個話題我還蠻想說幾句的,咳咳,畢竟我也是個有愛人、有孩子的老男人了。

意見領袖我就不當了,只想從科學地角度粗淺地說說愛情、依戀和出軌那些事吧。


  • 關於愛情

愛情,是個古老的話題,但可不只是浪漫的詩人、作家才能談論。

可能很多談過戀愛的人都問過這麼些問題:什麼是愛情?怎樣判斷自己是否愛上了某人?愛上一個人的十大表現等……大家搜索了無數回答後,到頭來發現,其實對愛情下一個定義並不簡單。

物理學家可能會說,愛情就是一種吸引力;

化學家會說,愛情就是一場化學反應;

數學家甚至可以給出愛情的推導公式;

心理學家卻說,愛情是一個如下圖所示的三角:

這就是著名的愛情三元論,由耶魯大學教授 Robert J. Sternberg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提出。

他認為愛情就像一個三邊不等長的三角形,三條邊分別代表了愛情的3種元素:激情、親密和承諾(忠誠)

三種元素的排列組合又構成了無愛、喜歡、迷戀、空虛、浪漫、伴侶、愚昧、完美等八種愛情的類型。

武志紅前段時間的新書《巨嬰國》里講到:

中國人結婚時,做選擇的標準,不是情慾與激情,更非愛與戀,而多安全感…結果是婚姻相對穩定但缺乏情感。

按照上面的三角論,大部分中國人的愛情都可以歸屬到伴侶、喜歡、迷戀、空虛、愚昧的類型。

我們想有完美的愛情並不容易,因為親密、激情和承諾(忠誠)很難同時以相當的程度,存在於我們的婚姻生活中。

那麼,假設我們希望自己或者孩子都能得到完美的愛情,到底應該如何做呢?

這讓我想到了老子和蘇格拉底的經典名言: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

認識你自己。

兩性關係的維繫,就是一個很好認識自己的機會。

先處理好和自己的關係,才能和他人建立完滿的親密關係,愛自己、尊重自己,再去說愛別人。

此外,由於成年後,熱戀時人們所表現出的依戀與兒童早期的依戀十分相似,戀人期待得到愛撫,分離會感到沮喪,重聚又會表現出發自內心的高興,和孩子對照顧者的表現是一樣一樣的。

心理學家又開始深入探討,嬰兒時期的依戀類型,是否都會延續到成人期的親密關係中去?

  • 關於依戀

上個世紀50年代,英國精神病學家兼心理學家 John Bowlby提出了著名的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

是指,嬰幼兒因自身對社會和情感的需求,至少會和一位照顧者(通常是母親)發展出親近關係,或說是感情聯結。

當照顧者為孩子提供了這樣一個安全島,孩子才會沒有恐懼地向外探索。

如果,截斷他們之間的關係則會導致孩子心理與交際能力減退。

與學習理論(孩子以父母為榜樣,觀察模仿他們的行為)相同,它也是在強調父母和外在因素影響對孩子行為及發展的重要性。

一般來說,成人的行為決定了父母與孩子之間依戀的程度,當父母合理利用情感,細心地滿足孩子的需求時,能促進孩子安全依戀(Secure Attachment)的形成(Jane Brooks, 2013)。

除了安全型依戀,還有3類不安全依戀,它們分別是:

迴避型依戀(Avoidant attachment),俗稱高冷型,孩子對父母的離開或歸來不會有太大情緒波動,表現比較冷淡。

抵抗性依戀(Resistant-attachment),強烈反對照顧者的離開,照顧者歸來又不太理睬。

當照顧者不能經常在身邊時,孩子表現出尋找與抵制親密關係的行為。

混亂型依戀(Disorganized attachment),在高風險家庭(暴力、資源短缺)出現比例更高。

孩子有時表現出安全型依戀,有時會表現出迴避,行為比較混亂。

那麼,嬰兒時期的依戀類型究竟會不會延續到成人期的關係中去,現在沒有完全充分的證據來證明之間的關係,但不少心理學者都認為,兒童時期的依戀模式對成年後的伴侶選擇及婚姻有很大關聯。

早期的依戀經驗形成了內部工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s)或關於人與人之間相互關係的獨特思考方法的基礎。

(Ainsworth, 1979)

迴避型依戀的成年人,傾向於認為自己是有缺陷的,他們依賴他人並感到孤立無援。

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他們甚至期望得到傷害(Leslie Becker Phelps, 2011)。

對親密關係表現出較少的興趣,更有可能發生沒有愛情只有性的一夜情。

而童年曾經受到過悉心養育的人往往會和他們日後的愛情伴侶發展出溫馨而具有支持性的感情(Conger & others, 2000)。

他們不會對別人太過於依賴也不會深陷被拋棄的苦惱。

  • 關於出軌

長久而親密的婚姻關係無疑是幸福生活的標誌之一。

然而當今社會離婚率逐年攀增,婚外情時有發生。

難道真的是因為一夫一妻制違背了人類的天性?

前幾年,情感治療醫師 Esther Perel 在TED的舞台上做了一次題為重新認識出軌行為的演講。

她通過過去10年對世界各地上百對夫妻的研究,表明:

婚外情的核心是,對憧景和嚮往的一種情緒表達,尋求新奇、自由、自主和性刺激,希望重現自己失去的那一塊,或企圖在失落和悲慘的生活中找回活力。

婚外情,比起性愛,更關乎渴望獲得注意,想感到獨一無二,自己是重要的。

在她的眼中,婚外情是一次重新認識自己,重新審視自己婚姻的契機。

會和好還是會離婚,都會在生命中留下濃重的一筆。

我以為,出軌行為本身,可能不只是出軌者的錯,另一方或許也需要承擔相應責任。

但,當出軌者是因為渴望得到關注,想要感到自己獨一無二,這就應該從自身找原因。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 David Schnarch曾經提出過,親密關係四項平衡法則,其中第一條便強調了要擁有穩定靈活的自我(Solid Flexible Self),是指一個人具有非常穩定的自我價值感,不會因為外界的否定或質疑而改變。

也就是說,當我們不再想從他人身上獲得自己內心缺失的那一角,不再需要換一個一個的性伴侶,來證明自己的能力,不再從他人的肯定、讚揚或是「吐露心聲」,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那時,所有的空虛、寂寞、妄念都會被一顆溫暖又強大的內心替代。


本來我的主題應該是,如果女兒一旦遭遇婚變,應當如何面對?男孩子如何培養的更有家庭責任感。

細細捋下來,會發現,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婚變了,我給她個plan A,她就能像讀寫程序一樣運作?我對兒子說你要有擔當有責任感,他就能做到了?

我們今天所做的選擇,影響著我們未來幾年的生活,而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本身就是環環相扣,因果相生。

如果我沒有在女兒小的時候就給她足夠的愛,陪伴她最多的時光,教她善良與剛強,形成安全型依戀……待她長大,她如何知道,就算遇人不淑,也不能深陷在痛苦的泥沼,更不應該讓別人的錯誤來折磨沒有犯錯的自己。

如果我沒有在兒子小的時候,愛他的媽媽勝過一切,也給他足夠的愛和關懷,幫助妻子一起做家務,給家人提供一個穩定安全的生活環境……待他長大,他又如何知道,該怎麼去愛一個人,什麼是家庭責任感,什麼叫擔當?

孩子的未來會如何,從TA出生那一刻,我們的所作所為種下的「因」,都有可能在未來的某個時刻收穫到那個「果」。

有關愛情、依戀和婚外情,我想說的就這麼多了,歡迎大家補充。

最後,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都是為了自身能夠成長,以上。

*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何建立安全和諧的親密關係?

情感心理諮詢導讀:我們每個人都渴望美好的愛情,渴望找到一個能夠「溫暖的」、「及時給予我們回應」、「給我們很多注意力」、 「對我們的需求敏感」的伴侶,讓我們感受到愛與快樂。但事實上,很多人在愛情中...

有一種人,跟誰戀愛都不會獲得幸福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美好的愛情,渴望找到一個能夠「溫暖的」、「及時給予我們回應」、「給我們很多注意力」、 「對我們的需求敏感」的伴侶,讓我們感受到愛與快樂。但事實上,很多人在愛情中體驗到的是痛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