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領域有哪些事實,是人們不願相信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講一下親密關係方面的心理學事實

1、愛情從來都是不公平的,有安全感的人會和同樣安全的人互相吸引在一起,比較容易恩愛和諧白頭偕老,是良性循環模式;而沒有安全感的人會在茫茫人海中吸引到和自己一樣不安全的人戀愛,然後開啟相愛相殺的模式,把自己搞得傷痕累累,不改變的話下次繼續惡性循環。

2、愛情沒有文學、影視作品中描繪得那麼崇高而美好,它不過是一些大腦分泌的一些化學激素的產物而已,從這個視角來看,絕大多數的「愛情」(或者愛情中的激情)會在18個月內消亡

3、在愛情中,你比自己想像中要自私得多,根本沒有為了深愛的對方而無私奉獻的人(這樣做不過是因為你需要用付出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你的潛意識一直在幫你精確計算,如果感覺對方滿足不了自己的需求,潛意識就會想方設法地主動幫你破壞這份關係~(比如忍不住主動作死)

4、你的痴情會破壞你的幸福,你越是痴心絕對,覺得離不開對方,你和對方的關係就越是失衡,這意味著你們的關係破裂的風險越大。

5、愛和性的關係就像是手心手背,二者是一體兩面,當你們的感情不和,性生活質量會下降;同樣,你們的性生活不和諧,也會對感情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6、想要持續擁有感情中的幸福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可能比你在工作上獲得成功還要難,所以需要你和伴侶都提升愛的能力,付出時間、精力、金錢、感情去學習提升和經營。

7、在愛情中,你們的關係是一直處於動態變化中的。

所以接受彼此的變化,一起同步的變化,才是維持感情質量的有效方式。

以上,想到再補。

補充更新:

8、有的人是具有「第三者情結」的,所以TA的潛意識會不斷地幫她陷入到三角關係中,哪怕已經上位成功後,TA還是會陷入另一段婚外情中,再把自己變成小三兒。

TA的人格決定了自己這樣的感情模式,即使自己並不想這樣,也控制不了。

9、在親密關係中,你對自己的想法和行為控制力比你認為得要低得多,尤其是一些不安全依戀風格的人,在感情中基本上處於被自己潛意識控制的狀態。

10、你成年後的戀愛模式,基本上在你3歲前就已經大致成型。

所以你在戀愛中能否幸福,取決於你是否擁有一個嬰兒時把你照顧得很棒的好媽媽。

這是宿命,婚戀關係就是翻版的母嬰關係。

成年後你也可以試著改變這個模式,它需要你付出很多努力~

11、愛情到磨合期的時候,本質上是兩個人之間人格的匹配。

12、從心理學視角看,世界上根本沒有所謂的真愛,這是作家和編劇給人們營造的一個集體的幻象,來滿足自己的不合理的期待,給自己愛的能力不足而無法幸福一個最好的藉口:ta不是我的真愛,所以不是我的錯,是人不對。

13、出軌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傾向,人人都有出軌的基因。

所以沒必要看到明星出軌就去罵人家去死,說不定哪天就輪到你頭上呢?

第三次更新:

14、其實吵架是促進你們深度溝通的機會,卻被大多數人變成了發泄負面情緒的過程。

吵架過程中,70%吵的是情緒,30%才是吵的事情本身。

如果你想讓你們越吵越親密,那需要上的第一課就是為自己的情緒負責,能夠獨自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並且最好能學著安撫對方的情緒。

當你們的情緒是穩定平和的,這時候的「吵架」才是真正有效的溝通,才能真正解決分歧和矛盾。

15、總體來說,性格相似的人在一起比性格互補的人更加適合。

感情到磨合期,基本上就是一個求同存異的過程,兩個人共同點越多,那麼潛在的矛盾就越少。

兩個人之間能力的互補比較適合,比如說一個理財小白和一個理財高手在一起,一個家務小白和家務高手在一起,這樣會和諧得多。

16、在性知識方面,很多人需要在成年後專門地上課補習。

男生被AV灌輸了很多不靠譜的性知識(包括AV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大腦內高潮的神經迴路,導致我們太熟悉av那種強烈刺激不合理的性生活方式才能高潮,對現實中的性生活會變得無感或鈍感),女生普遍處於性壓抑狀態,有時候在性方面會把無知當成單純(我們公司的女性情感社群中,性技巧學習的課程永遠是最火爆的)。

17、大腦才是我們最重要的性器官,所以對於女生來說,當你處於性壓抑狀態時,即便給予的生理刺激足夠,你也無法獲得高潮,因為你的大腦不允許自己高潮。

18、一個吻其實就能判斷對方和自己是否適合,如果你在和對方第一次接吻後感覺非常糟糕,那麼你們可能真的不太適合。

19、有的人對「愛情成癮」,會談很多次短期的戀愛。

他其實是愛上愛情,而不是真實的對方

在這樣的關係中,他對熱戀那種感覺的需要才是核心,對方只是滿足需要的一個角色而已。

20、有的人是「愛無能」患者,他在感情中是很難做到和伴侶真正的親密、做出承諾、有時候會突然對很冷漠,這是他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你也改變不了他。

推薦親密關係相關的書籍:《親密關係》(第五版)羅蘭·米勒、《愛的藝術》弗洛姆 《愛的博弈》約翰·戈特曼、《親愛的,我們別吵了》蘇珊·詹森、《性與生活》拉瑟斯

第四次更新:

沒想到之前隨手寫的一個答案會有這麼多人點讚,評論里大家也有討論這個回答的科學性,那我就簡單說明一下並逐條解釋一下理論依據:

我是心理學本科畢業,之後在壹心理工作兩年做運營編輯,各種心理科普文章看過和編過的也有幾百篇,之前是文科生,大學時統計,測量和實驗學得也一般,主要感興趣的是親密關係領域的諮詢方向,而且流派是最不科學的精神分析,所以的確原答案並不是「自然科學」的風格,沒有寫參考文獻,沒有數據,所以在同行看來不夠科學,可以理解。

不過心理學是邊緣科學,除了自然科學的部分外,也有社會科學的部分,我個人覺得現在學院派都在學術期刊上「發神經」(神經認知領域的內容),是很高大上,但在應用領域目前的價值並沒有特別大。

好像現在學院派有一個趨勢,把心理學拚命往自然科學的方面靠攏,顯得真的很「科學」,而不太認可一些社會科學的部分。

我對比一直都持保留意見。

第一點是依戀風格理論,這是目前關於親密關係最主流的理論,其中安全型依戀風格的人彼此吸引,不安全型依戀風格的人之間會更有吸引力,尤其是痴迷型和疏離型之間的致命吸引力,典型的虐戀相愛相殺(這個很難破解)

第二點是生理心理學+斯騰伯格的愛情三元素理論,愛情中的的激情(大腦分泌的各種愛情激素)是會隨著時間地遞增而減少的~(18個月當我胡扯好了)

第三點是社會交換理論,在關係中是沒有無緣無故的付出的,其實都在期望回報。

第四點是富蘭克林效應,一味地付出換不來對方的喜歡,引導對方付出或許更有用。

第五點是斯騰伯格愛情三元素理論,性是激情,感情是親密元素,二者相輔相成,都很重要。

第六點《愛的藝術》,作者弗洛姆

第七點個人總結:彼此間的動態平衡是維繫感情的核心秘訣。

第八~十一點都是精神分析客體關係的知識,第8點是精神分析中典型的「強迫性重複」,類似的一直愛上家暴男、一直愛上賭博男等~尤其是第10點解釋一下:我們的人格基礎在嬰兒時和母親的關係中形成,母嬰關係會內化到我們的潛意識當中,形成一套親密關係的互動模式,就像程序腳本一樣,是會自動化運行的。

很多時候,戀愛中我們會心理退行到嬰兒狀態中,這時候你潛意識中的關係模式就會自動化運行(比如明知道作死不好,但就是忍不住) 當然這個親密關係的互動模式也是可以改變調整的,但其實很難。

方法有:1、找靠譜諮詢師做長程諮詢 2、找個安全型戀人長期戀愛,慢慢治癒你 3、自我人格的成長,覺察自己的模式,努力慢慢調整

第十二點,愛的藝術,愛情是能力問題,不是對象問題。

第十三點,進化心理學,並不是說出軌無罪,而是我們要認清出軌問題背後的複雜性,了解不出軌的難度再努力去做到。

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出軌的人就該去死,我很反感這種粗暴的二元論。

第十四點,《愛的博弈》:在雙方面對衝突時,情緒協調的能力最為重要。

第十五點,紐科姆的人際關係的相似性實驗,相似產生吸引;互補理論是榮格的「影子人格」匹配理論(當然這很不「科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女人三十以後真的不相信愛情了嗎?

小D,30左右的未婚女性,在二線城市的大企業工作,早已經有房有車,單身的日子在旁人眼裡令人羨慕。可是不被人知的苦惱一直困擾著小D的工作和生活。工作方面,經過幾年的打拚,當上公司里的小部門主管,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