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情?苦追?嚇死對方的痴迷型依戀者,你需要走出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年一度的浪漫七夕又過去了。

總說希望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卻無奈自古痴情空餘恨——星河之上,牛郎織女隔著16.4光年的距離兩情相悅;但凡塵之下,求愛不成反目成仇的案例,卻在八點檔的民生新聞裡層出不窮。

為什麼有的人戀愛談得安之若素風生水起,有的人卻在親密關係中焦慮不安,情緒大起大落,乃至因愛生恨?這戀愛關係中的種種差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雙方依戀風格(attachment style)的影響。

其中,又以痴迷型的依戀最令人糾結。

飛蛾撲火的痴迷型依戀

談戀愛是兩個人的事,親密關係中的雙方所展現的依戀風格,左右著愛情的航向。

成人的依戀風格測量,主要分為迴避(avoidance of intimacy)和焦慮(anxiety about abandonment)兩個維度。

迴避的高低會影響人們接納相互依賴的親密關係的難度和彼此的信任程度。

在親密關係中感到舒心和輕鬆的人,迴避親密的程度就低;而與伴侶親密接觸時會感到煩躁不安的人,其迴避親密的程度就高。

一個人越害怕別人因為自己不夠好而離開自己,Ta在依戀中的焦慮程度就越高。

這兩個維度的變化,形成四種依戀風格:安全型(低迴避、低焦慮);痴迷型(低迴避,高焦慮);疏離型(高迴避、低焦慮);恐懼型(高迴避、高焦慮)。

四種不同的依戀風格。

圖片來源:psychology.illinois.edu

在與他人親密接觸中,安全型的人非常安心,不擔心別人會苛刻地對待自己,因而能積極快樂地尋求親密、相互依賴的人際關係。

相形之下,其他三種類型的人充滿焦慮和不安,則容易在親密關係中如坐針氈:痴迷型的人渴望親密接觸但害怕被拒絕。

疏離型的人並不擔心被拒絕,但卻不喜歡親密接觸。

至於恐懼型的人則兩者兼而有之,在親密關係中坐立不安又擔心親密關係不能長久。

不同的依戀風格也許和人們內在不同的信息加工模式有關。

2009年Meyer發現,在對中性和正性情緒的識別上,4 種類型的依戀風格者之間的正確率沒有顯著差異;而在對負性情緒的識別上,痴迷型個體的正確率最高,疏離型個體的正確率最低。

但是在有危險的情境下,疏離型最早覺察出呈現負性情緒表情的面孔。

在應對負性情緒時,上訴兩種依戀風格的人群會採取截然不同的應對風格:疏離型傾向於對負性情緒信息進行拒絕和迴避,而痴迷型傾向於對負性情緒信息進行更多關注和誇大

正是這樣一種處理負性情緒的策略,讓痴迷型的「痴情兒」們往往情路坎坷。

那些因「苦追不成」和「被愛不足」而引發的愛情悲劇,時常就與他們的渴望親密又恐懼被拒的心理狀態有關。

游坦之和阿紫,很難說哪個更可怕。

一般認為,成人中的痴迷型依戀通常與幼時和母親之間形成的不安全依戀關係存在對應關係:當一個嬰兒在幼年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和照料時,無時無刻不在擔心自己的處境是否安全,就會產生焦慮和不安,擔心會被拋棄,恐懼會被忽略。

而當母親回過頭來照料他時,他又會因為之前被忽略而遠離母親、產生憤怒等情緒。

由於對人際關係懷著這樣混合的情感,痴迷型的成人往往處於愛、恨、懷疑、拿不起、放不下的衝突情感之中,形成一種不穩定和矛盾的心理狀態。

他們總覺得自己被誤解和不受賞識,同時認為自己的情人和朋友都不可靠,不願意與自己建立持久的關係。

涉及痴迷型的戀愛因而容易變得異常糾結:他們一方面希望能與自己的戀人極為親近,另一方面又對戀人是否可靠和可信滿腹猜疑。

這種依戀風格的人們在求愛或戀愛時常常會表現得「想太多」,他們頻繁地查看收集信息,多疑而喜歡分析揣測對方心理,有時又刻薄不留餘地。

出於對親密關係的渴望和對戀人的過度傾注,他們付出時又猶如飛蛾赴火,奮不顧身。

痴迷型的依戀者可以為了爭取親密關係而不留退路,容易造成對方的麻木淡漠。

但同時,他們卻又對對方的負面評價極其敏感,容易誇大對方的淡漠而激發自己的焦慮情緒。

圖片來源:durantelallera /shutterstock友情提供

過度傾注的「愛」,風險隨之而來

「我愛你,你愛不愛我?你愛不愛我?你愛不愛我?」在缺乏自信的痴迷型人眼中,對方對自己的態度是至關重要的。

他們往往會過度地尋求認同,依賴他人的讚許來獲得內心的安適坦然。

壓在鋼索之上搖搖欲墜的坦然。

為了保護自己免遭拒絕和羞辱,這樣的個體會更容易對他人產生敵意和憤怒

這些次生情緒的表達似乎能完美掩蓋他們內心的不安和恐懼,又因為憤怒和控制欲讓他們看起來面目可憎,人們很容易忽視這些所謂的強大外殼下的脆弱無助的小心靈。

於是,愈是弱者,愈傾向於顯示自我的強大

當自我的評價體系放在他人的手中,而這個人無法提供那份生存所需的「坦然」時,毀滅這個人,也許就成了解脫自我束縛證明自我能力的唯一途徑。

青少年親子依戀及攻擊性的研究表明,青少年親子依戀安全感、溝通和信任維度與總體攻擊性呈現顯著負相關。

換句話說,和父母關係越疏離,青少年出現攻擊性的可能性就越大。

而痴迷型人群伴有的低自尊表現,也被認為是戀愛暴力行為發生的危險因素。

美國一項針對70對夫婦的研究發現,男性為高迴避個體、女性為高焦慮個體的夫妻組合,出現家庭暴力的比例最高。

一種有可能的解釋是,高迴避男性通過施暴來拉遠和妻子的距離,而高焦慮的妻子接收到拒絕的信號後,又通過暴力來掩蓋自己擔心被拋棄的恐懼。

男性迴避和女性焦慮維度下的男性施暴程度(左)和女性施暴程度(右)。

2010年,一項對3380名中國大學生的問卷調查則顯示,無論是男性還是女生,高焦慮依戀者的施暴率都較高。

高焦慮依戀者在親密關係中缺乏安全感,因此會產生較強的占有欲和嫉妒心,希望通過控制對方來獲取穩定感,並一再尋求對方的保證。

過強的控制和占有導致了矛盾,而控制是衝突和暴力發生的強預測因子。

高焦慮依戀者對戀愛關係中的負性信息非常敏感,在出現矛盾衝突時容易情緒激動,將問題升級,導致暴力行為。

相比之下,低焦慮低迴避的安全型男生,各種暴力行為發生率都最低,可謂是戀愛適用型對象。

在「痴心」、「情聖」的表象之下,很可能潛藏著憤怒、仇恨和自私。

由於過度關注對方的動向,諸如「我『付出』了,所以一定要有『我想要的』回報」這樣的信念常常危害著戀愛關係的形成與保持。

對於持這種執念的人來說,如果沒有結果,或者是得到自己不想要接受的結果,那麼一定是對方出了什麼問題。

說到底,這背後的邏輯——用付出換取回報的邏輯,是赤裸裸的交易我付出了真心、時間和金錢,就一定要換回來對方的愛。

偶有交換達成的,戀愛前程雖然堪憂,卻也無可厚非;追求者付出所有,對方十動然拒,各奔前程的,也算喜聞樂見。

唯獨那些「苦追」未果就強姦泄憤,「痴心」無報便拔刀相見或以死相挾的極端案例,最讓人義憤填膺又扼腕嘆息——這些自命苦情的人兒信誓旦旦的「愛」,恐怕更像是用自己的不安全感結成的繩索。

如果我是痴迷型依戀者……

渴望獲得他人的贊同與認可是再普通不過的需求。

但將對自己能力的評價直接完全與他人的認可掛鈎,不停地付出以獲得更多的贊同,不斷糾纏拒絕我們的人,就是一種不健康的模式了。

那麼,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到一段不斷糾纏和被拒絕的關係中,甚至開始隱約有自毀和毀滅他人的傾向,該怎麼辦呢?

辦法你大概已經聽朋友說過許多遍:面對它,走出來。

要知道,依戀風格並非是一成不變的。

走出來的最佳方式,在於勇敢地審視為什麼我們認為自己需要他們的認可

難道他們決定了我們的價值?一旦明白自身價值由自己定義,就不會把掌控自己的權利完全交給別人。

如果單純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同而改變自己,那麼最終會迷失自己——想像一下,一個活動自如的人,成了會去逼迫他人好好操縱自己的一個牽線木偶,你是否也會覺得有點荒誕?

其次,認清楚一個事實:總有人不喜歡我們

正如我們的價值不應甩給他人定奪,他人的喜惡也不交由我們判斷。

無需反抗,接受這一事實即可。

不管我們織多少毛衣苦追多少年,到最後都可能只是變成悲情感動了自己,或害苦了口中喜歡的人——但我們明明可以用這些時間擊退依戀中的焦慮,投入到積極且互惠的關係中。

痴迷型的人要學會對自己負責,學著感受自己是值得被愛被尊重被珍惜的,理解內心的不自信,識別並堅定地表達出自我的需求,終有一天也能成為讓自己和另一半都感到安全的伴侶。

不過即便懂得這麼多道理,七夕依然單身。

還記得當年課堂上,我的臨床心理學老師說:好的戀愛是一場治療,是一次和幼時的自我和解,和原生家庭和解的機會

我相信,通過親密關係中的積極體驗改善自我認知和情感模式,可以更好的幫助我們理解自己的依戀特徵,勇敢的接納不完美的自我。

(編輯:Calo)

如果你還沒看夠你和世界的萬般浪漫,僅隔一道「果殼傳送門」。

返回對話,戳這個按鈕→

本文來自果殼網,謝絕轉載如有需要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好好一個人,為啥談了戀愛就變了?

編者按:好好一個人,為啥談了戀愛就變了呢?在愛情里,有人高冷寡淡,有人依賴黏人…依戀類型一旦不符,感情很可能會無疾而終。知己主義(微信公眾號 zhijizy)出品作者: BeritBrogaar...

心理學領域有哪些事實,是人們不願相信的?

講一下親密關係方面的心理學事實:1、愛情從來都是不公平的,有安全感的人會和同樣安全的人互相吸引在一起,比較容易恩愛和諧白頭偕老,是良性循環模式;而沒有安全感的人會在茫茫人海中吸引到和自己一樣不安...

教你如何認識自己在戀愛中的類型

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歡樂頌》中,五個女子性格以及其各自的戀情都各不相同,不知道哪位女子的愛情故事更接近生活中的你呢?是像曲筱綃一樣熱情似火,還是像安迪一樣對親密關係有所排斥呢?我們不禁想問,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