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畏付出的時刻,才是愛真正動人心魄之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愛情是最小的公共領域

天然地混雜了私人與公共這一對矛盾

這讓它又困難,又迷人。

愛情社會學是我探索這一領域的思考呈現

試圖以社會性的視角理解愛情。

這是該系列的第2篇文章。

「回顧你已有的人生

那些你感受到愛的時刻

腦海里會浮現出哪些畫面?「

去年春天Kevin問我的這個問題

大概是2017年,我被問到的最重要的一個問題。

你的答案,是什麼?

01

愛與自我的焦慮

——你敢付出無條件的愛嗎?

對於愛情這個永恆的命題,你有什麼困惑或者焦慮嗎? 我陸續搜集了身邊十幾位好友對於愛情的困惑和焦慮,發現圍繞愛的焦慮,大概可以分為這麼幾種:

1。

對愛的「對象」的困擾

——如何找到對的人?真的存在這麼一個人嗎?為什麼我愛的人不愛我?

2。

對愛的「能力」的擔憂

——為什麼我一邊努力付出一邊卻並不開心?為什麼每一段感情都是從新鮮激情快速變成無聊且滿心不滿的狀態?我真的有愛的能力嗎?

3。

對愛的「方法」的質疑

——從「泡學」到Ayawawa,我應該學習這些套路和方法嗎?如果戀人對自己有刻板化的期待,例如女生期待男生送花求婚買房,應該怎麼應對?

4。

對「愛「與」性」的關係的困惑

——性為何總是讓我覺得羞恥?性與愛是一定綁定的嗎?三人關係、開放式關係是什麼樣的狀態?

5。

對「愛」與「自我」的邊界的把握

——如何拿捏親密與獨立、自由與責任之間的分寸?如何在愛中始終保有自我?

愛與自我

對於愛的困惑,幾乎從有親密關係開始,就一直困擾著我。

一年多前,我寫作了#愛情社會學#的第一篇文章,來試圖分析與處理當時自己所面臨的,愛與自我邊界的問題。

彼時我有一種幻覺,就是我可以通過我所熟悉的,社會科學式的理性分析和討論,來解決我的親密關係困境。

很快,我在社會科學裡找到了一些愛情的「解決之道」,梳理出「方法論」,寫成了一篇文章,做了一次分享,即「協商之愛」(詳見像單身一樣戀愛?——私人愛情里的公共生活)

我一度對自己的分析頗為自信——

愛情,是最小的公共領域。

愛情的公共性與自我的個體性的矛盾,在我們都更獨立、流動的今天,會更加加劇……而理想的「愛」,是「協商之愛」(confluent love)。

它的核心在於,就像在公共領域中一樣,愛情中最重要的,是兩個人平等的付出和接納,持續互相理解與協商的努力……

放棄愛情會持續一生一世這個浪漫神話,承認我們只有不斷地努力、協商與理解,才能在人生的每一個片段里相愛。

看起來非常完美。

然而,悖論的是,協商之愛的理論,並沒有改善我的親密關係。

在關係中,我依然自私、不安、憤怒。

繼續執著地痛苦於自己無法達到一種「愛」的理想境地。

同事Kevin質疑了我這套「平等協商」之愛的理論。

他認為,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愛 (unconditional love)。

但當時的我無法理解,無條件?——這聽起來幾乎意味著沒有自我,只有付出,似乎只會造成感情的失衡。

——「回顧你已有的人生,那些你感受到愛的時刻,腦海里會浮現出哪些畫面?「

——「這些時刻中,哪一次,你不是感受到了,無條件的愛?」

去年春天Kevin問我的這個問題,大概是2017年,我被問到的最重要的一個問題。

我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答案,輕易地擊碎了自己已有的堅持。

回想那些讓你眼眶濕潤的、感受到愛的時刻:

哪一次,是經由平等的協商而來?

哪一次,不是不求回報,超越了「理性」和「邏輯」?

協商之愛當然是愛的方法論。

但是,這些無畏付出的時刻,這些閃動著的無條件的愛,才是愛真正動人心魄之處。

無條件的愛

我終於發現,在平等、協商這些好看的詞彙下,我所缺乏的,不過是付出無條件的愛的能力,和勇氣。

不僅僅是對於戀人,還有對於朋友、同事、陌生人的,無條件的愛。











我做到了多少?而還有什麼,比能夠給予無條件的愛,更能稱頌一個生命的旺盛與美好?

然而,繼續讓我痛苦的是,即便認識到了這一點,我也沒有就立即獲得了付出無條件的愛的能力。

無條件的愛,就是意味著不斷地付出嗎?

它否認了協商之愛嗎?

要如何練習?要從何做起?

02

無條件的愛,是什麼?

愛是關於給予和接納,不是付出與索取

弗洛姆說,愛是一種信仰。

在和朋友討論時,儒西說,愛,需要和信仰一樣的「信仰之躍」(Leap of belief)。

何謂信仰之躍?——就是能夠超出理性的範疇,去選擇相信。

愛的信仰之躍,就是能對一個人付出無條件的愛,不期待他的回報。

一方面堅信自己會喚起對方的愛,同時願意承受可能的風險與失望。

無條件的愛聽起來如此偉大、危險、不真實、難以令人信服。

那是因為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太多「虛假的」無條件的愛。

真正的無條件的愛,建立在「給予和接納」,而不是「付出與索取」的心智模式之上。

給予和接納,意味著以給予作為最高的快樂,不將自己的任何需求轉嫁給對方,從而能以無限的包容與接納,對對方任何的付出心懷驚喜與感激,不會將其當作理所應當。

而付出與索取,則意味著任何的付出都有(隱形的)清晰計算與權衡,渴望(短期或者長期的)等價的回報。

因此會在給予上猶豫權衡,在接納時挑剔不滿。

一旦我們在關係中,抱有「付出-索取」的心智模式——恰恰是我們最熟悉的市場交換邏輯,那麼它將會陷入一系列互相依賴的陷阱之中。

1。

對自我真正需求的忽視,導致「犧牲式付出」

2。

對自我獨立能力不肯定,導致「依賴式索取」

3。

對關係中自我責任逃避,導致「偽裝式平等」

這些陷阱背後,則是被忽視的自我、懶惰孱弱的自我和貪婪虛偽的自我。

陷阱1:自愛不足所導致的犧牲式付出

真正的自願,與犧牲無關

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是親密關係的起點

「我的前男友,在我們的關係開始後,主動在微信上屏蔽了所有女性朋友。

但我從來沒有這麼要求過。

而當我們吵架的時候,他就會拿出這件事情來說事,說他為我做出了這麼多犧牲。





「犧牲「,是關係中最常見陷阱。

尤其是中國傳統的家庭倫理,將「犧牲奉獻」作為一種美德進行布道。

典型如《平凡的世界》里,為其他家庭成員付出自己人生的「長子」的形象。

因此,在關係中出現「犧牲」心態時,我們很可能不僅不警覺,反而覺得理所當然。

然而,真正的自願,與犧牲無關。

自願,才是關係里真正積極的心態。

「自願」的核心在於,不違背自己真實的心愿、不否定自我真實的需求。

而太多時候,我們都不夠仔細地覺察自己的內心,花費足夠的時間與自己的內心對話,不知道自己真正願意付出和給予的是什麼。

無法做到真正的「自愛」,也就沒有了「自願」的前提。

「犧牲」式的付出,不僅會導致付出者的心態產生微妙的變化——對於「無私犧牲」的讚美和回報的渴望(隱形的索取),更會讓接受者同樣覺察並感到焦慮——「無形中我好像就虧欠了你。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對於中國女性來說,把自己本身當作一種「付出物」,進行青春與性的「賺賠邏輯「(何春蕤)的付出-索取計算,是「犧牲」誤區中更具體一種。

陷阱2:自強不足所導致依賴式的索取

不假外求,是真正的獨立

你要相信,你能解決自己所有的問題

「在這段感情中,我會不自覺地把它和上一段感情相比,覺得對方沒有上一任那麼願意為我付出……TA為什麼就不能多為我付出一些呢?「

「正因為我不能自力更生,所以我只能把自己同另一個人聯繫在一起,這個人也許就是我生命的拯救者。











我不孤獨,但也絕不獨立。

」弗洛姆活靈活現地描繪了,在關係中的「依賴」狀態。

如果說犧牲是因為忽視自我需求,依賴則是因為不願意承認,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依賴與犧牲相伴而生——正因為「犧牲」背後所隱藏的,對於對方「回報」的隱形索取的願望,才會有對於伴侶「依賴」的理所當然——「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也應該為我考慮和付出。

很多時候,我們混淆了兩人相處中,互相照顧的美好與依賴索取的共生之間的區別。

在親密關係中,當自己有需求時,最容易的,是把這個需求轉為對他人的要求。

然而,如果我們能更敏銳地覺察到自己在將自我的需求,轉變為對他人的要求,那麼這個時刻(一個重大的時刻),就是你最好的自我對話的時機。

把這個需求放回自身,去對自己發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需求?這個需求可以如何被自己滿足,甚至,在你仔細地觀看和理解它以後,這個需求是否還存在?當我在日常中有意識地練習這件事情時,我有了很多對自己,前所未有的洞察。

因此,不要害怕你在關係中的依賴和需求的慣性,看到這個慣性,把它作為最好的自我對話和理解的機會,你會認識更深的自己——他可能沒有那麼好,甚至充滿了問題和傷痕,但看到和理解它,是自我成長和癒合非常美好的過程。

這也是親密關係,帶給我們最好的禮物之一。

一旦我們明確了,我們對於自我生命的完全負責,不假外求,就能夠獲得平靜、清明與力量。

對自我負責

陷阱3:自足不足所導致的偽裝的平等

平等是個偽命題,感情沒有AA制

你為兩人之間的問題百分之百負責

「我已經洗完了所有的衣服,為什麼TA就不會主動把地板拖了呢?「

比起「犧牲式的付出」與「依賴式的索取」,「平等式的付出」與「平等式的索取」則更為隱蔽——是的,就是我曾經提出的「平等協商之愛」——以冠冕堂皇的「平等」「民主」等優美的詞彙,為「付出與索取」的底層邏輯穿上了一層外衣。

我們一起經營我們的關係,各自付出50%的努力。

聽起來不犧牲,也不依賴,彼此付出,共同建築。

50%,多麼精妙的一個數字,讓我們完美地既規避了「犧牲」的奉獻,也能清洗「依賴」的污名。

然而,那些決定各自付出50%的戀人們,最終一定對對方大失所望。

因為平等的第一重悖論是,忽略個體差異的「平等」,是一個永不可達到的巨大謊言。

「我花了一個小時清理了廚房,TA怎麼就不會自覺地清掃一下陽台呢?」——他不是你,清理工作對你們而言,重要性、難度、時機選擇都一定會有所不同。

「平等」的美好願望,極大地忽視了一個事實,就是人與人是如此不同,一旦陷入虛假的「平等」想像里,我們就會苦苦陷入計算、不平與氣憤的泥潭。

平等的第二重悖論則在於,「平等」這一看似合理的期待背後,依舊是計算與索取的陷阱。

不論是付出30%、50%還是70%,一旦開始用計算邏輯來衡量親密關係,就意味著你已經開始了「期待」。

而期待的本質——不留情面地說——就是索取,就是將本應自己滿足自己的需求,以看似合理的方式,轉嫁到對方身上。

不論是感動自我和他人的「無私犧牲」,還是看似甜蜜憐愛的「彼此依賴」,甚至是底氣十足的「平等協商」,都不能掩蓋以計算與平等交換為核心的「付出-索取(回報)」的底層邏輯。

而這樣的心態,是我們無法付出無條件的愛的真正阻礙。

一旦離開無條件的愛太久,我們就容易忘了,給予本身所富含的巨大激情和創造力;以及對他人不做任何期待,不把任何回報當作理所應當,從而對伴侶的任何一點給予都心懷感激與幸福,反而能獲得的巨大感激和幸福。

別把愛當作理所當然

而這一切,構築在對自我真正的理解的「自愛」;對於自我需求完全的負責的「自強」;以及對於關係的完全負責的「自足」之上。

愛的歸途,原來竟是自己。

無條件的愛,無法建築在不夠自愛、自強、自足的個體身上,會坍塌成了犧牲式的付出和索取式的依賴,即便虛假地穿上「平等」的外衣,也不能遮掩這一事實。

因此,比起苦苦尋覓所謂的「The one」(愛的對象),或者學習各種「戀愛技巧」(愛的方法),不如花費時間,培養與訓練一個真正自覺、自愛、自強、自足的自我(愛的能力的基石)。

否則,終其一生,我們可能都將在尋覓愛的苦海里掙扎。

條件

03

我們為何喪失愛的能力

——在「自由」與「紀律」之間

我終於明白,親密關係真正的地基,不是協商和平等,而是自己。

一旦越過「自我」去談「給予」,就是可怕的「付出-犧牲-索取」來回往復的泥潭。

但自我的強大,談何容易。

弗洛姆深刻地指出,在商品經濟下的當代社會,真正的愛情之所以成為一種罕見現象,是因為在今天,人們「自我」的持續喪失。

是我們的社會文化,在剝奪我們的自主性,剝奪了我們愛的能力。

04

如何獲取愛的能力

——自由與紀律之間的平衡,從恢復「自我」開始

我終於理解,我不能處理好一段親密關係,根本原因在於,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下,我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自我的主動性,無法真正的自愛、自強、自足、自律,也就無法以純粹的給予和接納,給予無條件的愛。

自我與愛,都是我們生命中最為重要的事物,然而我們每天耽於太多雜事,卻最少花費時間去學習與打磨它們。

我們將自我的掌控放逐給了社會、給了他人、給了凝集外界文化巨大慣性的套路和習慣。

隨波逐流。

最終喪失自我,也喪失愛的能力。

然而,在這樣艱難的個體所處的社會環境下,我們如果能持續地練習愛,甚至慢慢掌握愛的能力,就愈發顯得珍貴。

在弗洛姆的《愛的藝術》里,我最被觸動的,是他談論愛的藝術應該如何練習時的觀點。

——所有的藝術,都需要持久的對於技藝的磨練,而愛的藝術的練習,需要從練習紀律、集中與耐心開始。

1)自我的紀律:意味著可以主動地掌控自己的生活,不要把紀律當作外界強加的東西,而是自我的意願,在每一天裡,做到恆持的關於愛以及任何技藝與優良品質的練習。

2)集中的能力:意味著練習自己能百分之百專注在一件事情、專注在當下。

集中在關係中,意味著可以排除雜念,安靜地與自己相處,從而清晰地覺察與感知,以及反思自我。

3)耐心的能力:和集中的匱乏一樣,在當代我們同樣極為缺失耐心。

而耐心,意味著可以完全開放地、真正認真地關注對方、傾聽對方。

一年前,我將「紀律」、「集中」與「耐心」這三個詞彙寫了下來,貼在了房間裡。

我面對它們整整一年,卻始終沒有動手寫下這篇文章——因為我發現,要做到它們,太難了。

希望我們可以通過日復一日的修煉,恢復自我,恢復彈性。

保持清醒的覺知,不輕易被任何觀念和事物裹挾。

體驗自己的力量,超越自由與紀律之間的深刻挑戰,練習愛的藝術。

因此,對愛的信仰,也是我們對自己、對人類的信仰。

愛的信仰之躍

最後分享一段

自己跳接觸即興時的筆記

那時我深刻地通過身體感知到

一段彼此獨立卻又親密

自主卻又共生的關係是什麼樣

做一個動作之前

慢下來一個瞬間,來覺察你的動作

敢於信任對方,放鬆地給予你的重量

但每一個瞬間,卻又是獨立地支撐於地板之上

耐心地,傾聽對方,支持對方

能始終給予TA穩定的支撐力量

同時敏銳地流動出自己的信號

像水一樣,始終,靈活又放鬆

不要害怕空白、等待、不知所措

錯過了就錯過了,沒有什麼關係

就像你抓不住青鳥一樣

但你可以開放自己所有的感官

去覺察

不是覺察表象

而是覺察真正的,力量的流動

即興不是自由

是自由的實踐過程

自由

是永遠有獨立應對的能力

是讓每一個當下,帶你走向未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何建立真實的親密關係

想到真實的親密,我就想到閨蜜給我描述的他們的片段———「即便吵架過年,摔門出去,你還會買她愛吃的菜回來。」吵架是真的,愛與在乎也是真的!

為什麼你們相處的越久,越沒辦法親密?

很多人說,自己的愛情或者婚姻沒有想像的那麼完美。沒有像電影里那樣,和相愛的人幾十年如一日的如膠似漆,反而日復一日,在生活的瑣碎中,消磨掉了激情,剩下平淡的生活和面面相覷。又或者幾段戀愛,都是幾個...

你被無條件的愛著,或愛過嗎?

(一個關於愛的)事實的真相是:與其說,愛是由那個被愛著的人所定義,不如說愛是由選擇去愛的那個人所定義。—— Stephen Kendrick, The Love Dare生活中,總能聽到人們談論...

為什麼你在親密關係中處於弱勢?

我們都有一顆不服輸的心,即便在愛情里,也想爭個你強我弱,掌握主動權。有一次閨蜜在跟我談親密關係中的主動權的時候,我問她認為主動權是什麼,她思考了半天還是給不出滿意的答案。直到前幾天看了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