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我以為的我愛你,其實不過是我需要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01

提起親密關係,我們腦海中想到的絕大部分都是伴侶之間的關係,的確如此。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陪伴我們最初十幾年的成長。

而我們將生命延續給子女,再陪伴他們十幾年。

可實際上,人生漫長的幾十年里,是由我們身邊的伴侶陪著我們走過的。

因此伴侶之間的親密關係,既複雜,又非常重要。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處理不好親密關係問題的,最終都導致家庭的破裂,而走上不可挽回的道路。

《親密關係》這本書里,作者克里斯多夫將親密關係的過程分為了以下幾個階段:絢麗、幻滅、內省和啟示。

很多人會覺得奇怪,為什麼明明在絢麗期如漆似膠的兩個人,到了幻滅期時三天兩頭的吵架,巴不得掐死對方呢?

那是因為,我們通常把自己從小到大得不到的、未被滿足的需求,投射到我們的愛人身上,我們常常覺得有了他/她,這些需求就會得到滿足了。

《親密關係》

02

我們從一段親密關係的最初階段說起。

親密關係的過程,一開始總是互相吸引,然後一步步發展出浪漫的火花。

兩個人花前月下,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營造一種浪漫的氛圍。

只是這樣靠互相吸引的浪漫氛圍總不會太長久,人們總是很快就回歸到現實中。

背後的原因,作者克里斯多夫說:

無數親身經驗與常年對親密關係的研究讓我明白,人們戀愛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們自己所想的那回事。

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

而這種情況可以最早追溯到我們的孩提時代:我們希望爸爸媽媽能滿足我們的所有需求。

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是孩子兩個最重要的需求。

我們會使出所有把戲:哭鬧、抱怨、撒嬌、甜言蜜語、裝可愛......以期父母能注意到我們的需要。

而當這些需求沒有被滿足的時候,就被丟進了心裡的儲藏室,伴隨著我們的成長。

03

這些被我們埋藏到了心底最深處的期望,並沒有隨著時間而流逝掉。

相反,它們在我們心底生根、發芽、長成了參天大樹。

甚至影響了之後我們對伴侶的找尋。

當我們擁有了親密伴侶後,會把童年時父母未滿足的期望,投射到伴侶的身上。

如果我們的童年,在一個被父母忽視的家庭中長大,這種內心的創傷是顯而易見的。

在跟伴侶的相處過程當中,若是有一點點被忽視了的感覺,也許我們就會大為光火,發動一場家庭戰爭。

大衛和簡在一起三年了。

簡是一個大大咧咧的女孩,家裡襪子常常丟得東一隻西一隻,刷完牙以後杯子也是隨意就往邊上一放,從來不收拾台面。

而大衛是個生活得非常精細的男孩。

就簡的衛生問題,大衛和她爭論了很多遍,但是簡基本都是左耳進右耳出,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在他倆相處的早期時,這些小細節確實不影響兩人感情的升溫。

可久而久之,這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卻成了兩人大戰的導火索。

又是一天早上,簡刷完牙就去做早飯了。

大衛起得晚,刷牙前還得先把簡之前弄的狼藉收拾好。

他刷完牙後心情很糟的走到簡的面前,怒氣沖沖地說道:「你到底有沒有聽過我的話,不過就是刷完牙順手清理一下的事情,說了這麼多年了你都沒有學會,你心裡根本就不在乎我!」說完就摔門走了,留下簡一臉懵逼的繼續做早飯。

追溯到大衛的童年,他的家裡有五個孩子,上面有兩個姐姐,下面還有兩個弟弟。

父母每天都忙得團團轉,而大衛的聲音從小就被淹沒在姐姐和弟弟中,父母從來沒有聆聽過他的聲音,也沒有關注過他的需求。

他是帶著迫切需要被關懷的心長大的。

而遇到了簡以後,自然而然的,這種期望就寄托在了簡的身上。

看上去,他是糾結於簡大大咧咧的生活作風,而實際上,也許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他真正在乎的是,簡居然跟他的父母一樣,從不聆聽他的聲音,不在乎他的想法,他再一次感到被孤立了。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愛情,不過是一種需求的投射,不過只是-我需要你,成為我想要的樣子。

《親密關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吳穗瓊解讀《親密關係》-05

製造夢想的機器「當我需要你的時候,我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做夢……」——艾佛利兄弟 【孩童時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我們心中所形成的看待外在世界的態度,對我們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兒時絕大多數的行為,都以...

關於夫妻為何會吵架?

每一對夫妻或者情侶,都認為自己的吵架是獨一無二的,因為某個突發事件,或者雙方不一樣的脾氣。但其實,夫妻或者情侶之間的吵架,許多其實都是大同小異的。很多人覺得,婚姻是兩個人的事情,都期望對方可以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