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缺愛的人,一生都在找安全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電影《重慶森林》里,王菲飾演的阿菲喜歡上了梁朝偉飾演的警察663。

663剛失戀,前女友把他家的鑰匙留到了阿菲打工的快餐店。

阿菲偷拿了鑰匙,每天下午,趁663不在家的時候,就偷偷溜到他家裡,去幫他收拾衛生,逐漸換掉了他的金魚、毛巾、牙刷、襯衫、玩偶、CD,潛移默化的改變了663的生活。

原來沉浸在失戀中,毫無生氣的663逐漸恢復了生機。

當663撞見阿菲在自己家時,才意識到阿菲對自己的感情。

於是約阿菲出來見面,但是驚慌失措的阿菲,只留下了一封她以為永遠不會拆開的信,落荒而逃。

類似阿菲這種對愛情既渴望又矛盾的心理並不少見。

塞林格也在他《麥田裡的守望者》中寫道:「愛是想觸碰,又收回手」。

為什麼明明喜歡一個人,卻要推開對方?

為什麼本來想說我愛你,說出口的卻是我不愛?

為什麼我們既渴望愛情,又在愛里充滿了不安和焦慮?

01

缺乏安全感的人,都是怎樣談戀愛的

我有一位朋友,她形容自己在感情里很「作」:

凌晨兩點讓男友去便利店買零食,男友電話沒接就連環奪命call,隨時隨地翻查男友手機,吵架的時候鬧分手刪掉對方所有聯繫方式……

她說自己也知道在感情里這樣做「太過」,但是總也控制不住自己。

她說,自己好像在用這些方式「測試」男友,測試男友是不是真的愛自己,會不會離開自己。

如果男友通過了測試,她才會覺得安心一點。

但是各種新的測試又會不斷扔給男友,搞得對方很消耗。

為什麼我的這位朋友會在愛情中那麼沒有安全感?一邊「作」,一邊又渴望對方愛自己?

這可能要追溯到我們的依戀關係上了。

我們現在與戀人建立的親密關係,其實是我們小時候和母親依戀關係的複製與延續。

美國心理學家艾斯沃斯通過「陌生情境」的實驗,發現了三類依戀關係類型。

其中一類,他稱為矛盾型依戀。

這類依戀關係體現在:

嬰兒在母親離開前會顯得很警惕,而當母親離開時,他們會表現出淹沒性的悲傷。

但是當母親回來時,他們對母親的態度又是矛盾的,既想尋求母親的接觸,又反抗與母親的接觸。

與母親之間並不愉快的重聚,既不能緩解矛盾他們的悲痛,也不能終止他們對母親行蹤的時刻擔憂。

即便當時母親在場,他們好像也一直在尋找一個缺失的母親。

這類嬰兒的母親對孩子的情緒或生理需求並不敏感,她們的給予通常是無法預期或不規律的。

母親自身的不穩定和不敏感,也阻止了嬰兒情緒穩定性的形成。

這類孩子在長大後情緒會變得不穩定,過度激活的情緒讓他們感到在這一刻親密是有希望的,而下一刻親密關係又會失去,他們有很強的被拋棄感,在親密關係中,常常顯得很焦慮,歇斯底里。

02

愛是想觸碰,又收回手

  • 1.我害怕你不喜歡「真實的我」

電視劇《一起去看流星雨》的主演鄭爽和張翰因戲結緣,但是沒多久,媒體發現原本就很漂亮的鄭爽整容了,在追問下,鄭爽才說,是因為在和張翰的感情中,自己常常感到自卑,不自信,才會去整容。

也許我們常常在感情中,懷疑自己,懷疑對方,我們擔心自己不「美」了,不「好」了,對方就會離開我們。

還有的人,總是在感情中找對方的「茬」,甚至先做出放棄感情的決定,故意將對方推遠。

因為距離越近,一個人的弱點就會暴露得越多,也許,我們不想讓對方看到不完美的自己,我們害怕沒有人會喜歡真實的自己。

  • 2.內心缺愛的人,都渴望一種無條件的愛

矛盾型依戀的人,習慣用憤怒、疏離、焦慮、冷漠等情緒來推開對方,他們試圖表現出自己的親密關係中的強硬、獨立和控制力。

但是恰恰相反,他們內心中感到愛是失控的,他們真正渴望的,其實是伴侶的陪伴,不離不棄。

他們渴望的是無條件的愛。

但是他們並不會告訴伴侶,因為他們不相信這個世界上有無條件的愛。

他們在感性上,渴望相信,但在理性上,卻又不相信。

所以他們需要「測試」伴侶,因此一些看似不可理喻的行為就發生了。

他們可能千方百計地考驗對方,用非理性的方式折磨、推遠對方,看對方會不會真的離開自己。

如果對方離開了,他們似乎就證明了對方「不愛我」的結果,他們就會回到理性的部分說,看吧,你果然是不愛我。

伴侶也會被他們帶有迷惑性的情緒和行為所困擾,難以發現他們的真實的需求,而是只會覺得他們反覆無常,陰晴難測。

03

安全感,是愛別人也愛自己

  • 1.知道自己「要什麼」,才能擁有什麼

當我們沉浸在憤怒、焦慮的情緒中,或是我們「虐待」、推遠、拒絕對方的時候,我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情緒和行為背後的心理需要。

也許,當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你可以嘗試去反思:

你為什麼會有這些情緒,你為什麼想要推開Ta?

去看看你這些行為背後,到底有什麼心理需要?

你到底在害怕什麼?

你又渴望些什麼?

試著將自己從情緒中抽離出來,去想想「我渴望」什麼,「我想要」什麼,而不是「我不要」什麼。

  • 2.真誠地表達你內心的需要

當我們還是一個嬰兒的時候,我們不知道怎麼用語言表達的時候,會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需要。

但是,當我們長大後,我們需要用語言來表達我們的需要,特別是當你覺察到你情緒和行為背後的心理需要後,你可以真誠去和對方溝通。

你可以嘗試用這樣的句式來表達:

我(這樣做)是因為我感到(某種內心的感受和情緒),我希望(表達渴望或願望)。

比如:我砸碎杯子是因為我覺得被你忽視了,我感到很難過,我希望你和我在一起的時候能關注的是我們的談話,而不是一個人低頭玩手機。

表達你的內心需要,而不是指責和攻擊對方。

這樣做的好處是,你給到了對方一個去理解你的機會,也只有這樣,你們才可能達成一致,從而更了解彼此,增進感情,而不至於你獨自陷入對感情的懷疑和否定中。

  • 3.好的愛情,建立在愛自己的基礎上

當你不相信侶會接受不完美的你的時候,其實是你不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你總是認識自己不夠好,不夠優秀,所以不值得被人愛。

但是這些其實和你好不好,優不優秀並沒有關係。

其本質,是你自己並不喜歡自己。

好的愛情,首先是建立在愛自己的基礎上。

只有先愛自己,我們才可能去愛別人,也才能感受到別人的愛。

所以,雖然自我接納真的很難完全實現,但是,這卻是我們這一生,需要不斷修行的課題。

當你真正學會如何愛自己,真正感到自己是值得被愛的時候,你才不會那麼焦慮,才不會「收回渴望觸碰的手」,而是會勇敢伸出手,給對方一個溫暖的擁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內心缺愛的人,都渴望一種無條件的愛

.內心缺愛的人,都渴望一種無條件的愛矛盾型依戀的人,習慣用憤怒、疏離、焦慮、冷漠等情緒來推開對方,他們試圖表現出自己的親密關係中的強硬、獨立和控制力。但是恰恰相反,他們內心中感到愛是失控的,他們...

你和她相處不下去原因!

最近由於新的哥們的加入,有人向我諮詢戀愛問題,有人諮詢我人際交往問題,有人諮詢婚姻問題....等等各有不同,而這些問題我總結了實質上的根源在於——你的依戀模式問題。依戀理論認為,在早期的親子關...

越愛一個人,越要學會獨處

這世界上幾乎每個女人都渴望,自己心愛的人可以發自內心地去疼她,去呵護她。而且,最好在你需要他的時候,他會立即出現在你身邊。否則,你就感覺整個人都不好了。你沮喪,你失落,你要用連環奪命call把他...

是什麼註定你總是親密關係中的失敗者?

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一有了伴侶,就會變得很粘人,焦慮恐懼患得患失,或者為什麼你總不能長久的保持一段親密關係,每段曾經熱戀的經歷,最後都會以撕心裂肺的分手而告終?心理學研究發現,在親密關係中我們的行...

你是哪一種依戀型人格?

1985年7月,美國科羅拉多州的《落基山新聞報》刊登了一份問卷,這份問卷看似平淡無奇,實則是20世紀心理學界最轟動的問卷之一。其作者是兩名美國丹佛大學的心理學家:辛迪哈贊和菲利普沙弗,這是一則愛...

吵架後說分手了,還有可能嗎?

愛,應該是先知而後行!如果你想挽回前任,追求男神,修復感情,遭遇小三困擾,情人上位轉正等情感問題,可以右上角關注,為你的愛情保駕護航!01 吵架意味著什麼?以吵架告終的感情,大多隱藏著「控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