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愛只是一切問題的開始|如何從好感走向穩定的親密關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當我們與另一個人產生「電光火石」的碰撞、並確認彼此的感覺後,隨之而來的便是熱戀,認為自己終於找到了那個對的人。

但幾乎所有人都會抱怨,似乎一段親密關係再美好,在熱戀期過後也免不了會出現心理落差,種種矛盾、不可調和的部分都會逐漸凸顯出來。

而且,最初的激情越熱烈,可能今後的落差會越大。

什麼是親密關係的3個時期

親密關係的「過渡期」的確是存在的。

如果用關係投入水平、對關係的滿意度、兩個人之間的親密度來界定的話,一段成功、穩定的親密關係大體上分為3個階段:

在最初,我們會經歷一個熱戀期,親密度在迅速增加,對關係的投入水平和滿意度也都在迅速增加;

隨後,所有的親密關係都會進入一個過渡期,也叫「平靜期」,在這個時期內人們會對關係進行重新評價和調整。

有趣的是,親密度仍然在增加,但關係滿意度、關係投入水平都會較之間有所下降,我們彼此更加熟悉和親密,但伴隨著更少的付出、更多的不滿。

而如果順利度過,那麼關係就會進入穩定期,關係投入水平和滿意度重新開始緩慢地上升,親密度也繼續穩步增加。

不難看出,是否能夠安全度過「過渡期」,會影響到一段關係是會走向破裂,還是能夠穩定地發展下去。

今天的文章就是來和大家聊聊,面對不可避免的「過渡期」,我們應該怎麼辦?

過渡期中,每段親密關係

都要面臨的3大挑戰

熱戀期的我們被沖昏頭腦,意識不到一些本來已經存在的問題和危險。

而過渡期則會讓一些矛盾凸顯出來:

1. 你們之間客觀存在的不同

世界上沒有完全契合的兩個人,基因、年齡、生長環境、人生經歷的不同,一定會導致伴侶之間有各種各樣的差異。

差異可能是性格上的,比如一個人比較內向,另一個人比較外向,一個人喜歡主動表達,另一個人喜歡被動接受;

可能是行為習慣上的,比如一個人雷厲風行,一個人優柔寡斷;

可能是生活習慣上的,比如一個人喜愛旅行,另一個人喜歡宅家;一個不愛收拾屋子,一個卻是潔癖;

還有可能是愛好價值觀上的,比如一個喜歡讀海明威,另一個愛打遊戲;一個支持女權,另一個有點大男子主義……

當這些差異凸顯出來時,就可能會引發兩個人之間的矛盾;此時,對方身上的一些部分是否可以容忍,便成為需要思考的問題。

2. 開始發現雙方對這段關係的期待不一致

隨著關係的發展,你們對關係的期待可能是不一致的,這也會成為矛盾的來源。

比如,你想要追求事業,但Ta想要你做全職太太;你想要生孩子,但Ta還沒準備好;你希望能夠過相對獨立的生活,但Ta卻非常依賴你;你想要Ta多陪你旅行,但Ta想多呆在家。

3. 你們干擾了彼此的生活節奏

在熱戀期過後,「伴侶干擾」(partnerinterference)也會成為關係動盪的重要影響因素,因為無論你們在不在一起生活,都會不可避免地干擾到彼此的生活節奏

平時,你們需要遷就對方的空閒時間;在假期到來的時候,你原本會和朋友多聚會和旅行,但戀愛後難免會需要兩個人一起度過。

一般來說,進入穩定關係的人,和朋友、他人的交際都會相對減少(Solomon, 2016)。

過渡期很難平穩度過的3個原因

Solomon(2016)認為,「過渡期」之所以特殊,是因為我們的親密感還在持續增加,卻反而使得關係有動盪的可能。

也就是說,隨著我們越來越愛對方,關係卻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危險。

那麼,在這個階段到底發生了什麼,使得問題容易暴露並影響到我們的關係呢?

(Miller, 1997;Miller, 2014)

1. 理想化的退卻

過渡期是我們摘掉「玫瑰色眼鏡」的開始,我們不再美化對方:在剛剛陷入熱戀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對方什麼都好,但在過渡期,你可能會顛覆自己曾經的觀點。

你可能曾經認為Ta不羈放縱愛自由很迷人,結婚後卻為對方的不負責任而頭疼。

由於已經進入一段嚴肅的關係,你們對於彼此來說都變得特別和重要,因此也更容易受到對方影響,更容易因為對方的一句話而煩惱不安。

此時,不但過去覺得美好的部分會變得「不過如此」,剛剛脫掉理想化眼鏡的我們,還會出現對對方缺點的「放大鏡效應」。

當熱戀期過去,在自己深愛的人身上,發現了與自己想像中不同的部分,甚至發現自己難以忍受的問題。

此時我們會下意識放大這些對自己和關係的影響,從而感到痛苦。

2. 我們更愛計算付出和回報

很多人在熱戀的時候,會感到自己好像變了一個人,願意去做出很多付出:順從對方,努力維持形象,甚至為對方改變愛好和生活習慣。

而一旦嚴肅的關係被確認下來,我們會懈怠、不再花心思去經營,從這時起,人們會去想自己為關係付出了多少,對方又付出了多少。

經濟學中的「盈餘經濟」也可以被用來解釋親密關係的過渡期:在親密關係一開始,彼此的付出都很多,獲得的獎賞是有盈餘(即感受到足夠多的滿足感)的情況下,我們往往不會那麼計較回報。

而當彼此的努力下降,付出變少的時候,兩個人都會感受到滿足感的降低,出現一些不滿足的部分。

此時我們才開始計較回報。

3. 更多的親密感,也意味著對方擁有了更多傷害你的武器

當你們日漸熟悉和親密,另一半會了解到你的優點,但也會了解到更多你的弱點、秘密、缺陷。

在爆發衝突的時候,我們會情緒性地利用這些來互相指責,你們之間的秘密反過來變成了互相嘲笑和傷害的武器。

以上這些問題,都會導致了我們對關係的不確定感增加

我們開始對自我、對伴侶、對這段關係都產生懷疑(Solomon, 2016)。

我們會思考:我是不是為了他人而失去了自我?我的承諾是否真的是值得的?我有沒有取得應有的回報?這段關係真的會有未來嗎?對於異地的伴侶來說,由於溝通受到的現實阻礙,這種不確定感會產生更大的挑戰(Kelmer, 2013)。

如何平穩度過「過渡期」?

根據Solomon(2016)的「關係動盪模型」,在過渡期內,降低不確定感比增加親密感更加重要。

1. 保持良好的溝通:精確表述、重視確認和檢驗。

在關係的一開始,你們就應該溝通對彼此的期待。

開誠布公地討論你們的優點和缺點、在各方面的差異、感到對關係具有威脅的部分,也可以討論彼此的付出和收益,設定一些規則。

開始時討論得越多,之後的誤解和隱患就會越少。

同時,在你們的溝通過程里,一定要注重確認、複述、檢驗,避免錯誤認知的發生。

你所認為的Ta可能並不是真正的Ta,你所認為的對方的期待可能只是你的誤解,你所傳達出的意思也許並沒有被很好地接收到。

因此,永遠不要想當然,要通過溝通確認,向對方獲取答案,比如將你所理解的意思複述給對方聽,檢驗是否理解正確。

2. 思考什麼是關係的deal breaker(一定會讓你終止關係的因素)。

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己的價值取向,自己對於愛情的觀念,自己的為人處事的方式等,思考什麼是自己在一段關係中絕對不能忍受的東西。

一旦過渡期中暴露出了這些,你將毫不猶豫地終止關係。

但deal breaker的設置不能過於細緻、也不能過多。

它們只能是那些真正觸犯到你的底線的事,否則過於嚴苛的設置會讓你自我限制,從而失去一些發展親密關係的可能。

要知道,世界上不存在符合你所有期待的人,不管與哪個人建立關係,都需要經歷談判和相互的妥協。

隨著關係的發展,種種疑慮的產生,你需要在內心設定一個清單:列出對方的缺點、和你不同的部分,為這些事進行重要程度的排序,看看哪些是你一定不能接受的,哪些是更容易接受的。

有一些事你們通過溝通讓對方改進了,也有一些事你妥協了選擇了包容。

最終,你們會通過溝通來達成一些約定、雙方都做出一定的妥協,讓這段關係對「差異」的解決方式穩定下來。

3. 適當地給自己「洗腦」。

Miller(1997b; 2014)總結了一些「認知維持機制」,它指的是,在過渡期,我們為了達到保護親密關係的目的,可以對自己進行有意識的、積極的「洗腦」:

· 保持「積極錯覺」:對伴侶和關係進行適度的理想化。

永遠對你的伴侶保持一種積極的預設:

儘管你清楚地了解到Ta的缺點、與自己不同的部分,但仍然儘可能地以積極的眼光去看待Ta,認為對方的優點是非常罕見的,缺點則不是主要的部分;

當對方做了傷害你的事情時,假定對方是無辜的、行為是無心的;

堅持將你們的關係看作是特殊的、獨一無二的、優越的、比大多數人的關係都要好。

(不過要注意,積極錯覺仍然需要大體基於事實,而不要陷入到完全的幻想層面。

· 保持「共同體」的認知。

把你們當作是一個整體去思考問題,無論何時,都更多地從「我們」的角度上,而不是「我的」角度上去思考,這會讓你們產生更多的相互依賴感。

· 對替代性選擇的無視。

一段關係是否能夠持續下去,往往除了關係雙方的期待以外,還由潛在的替代性選擇決定:我們會在內心不斷衡量,假如沒有現在的伴侶,自己會過得怎麼樣,我們有沒有可能擁有更好的生活。

如果自己跟另一個人結成伴侶,現在會不會更開心。

不管對現有關係的滿意度如何,只要我們認為,失去伴侶並不會得到更好的收益,現在的關係已經是最好的選擇,就還是會留在關係中。

而願意保持「積極錯覺」的人,會儘量不去對其他對象、其他類型的生活產生好奇,不去注視有吸引力的對象,甚至存在一些故意的貶低,比如將某個事實上具有吸引力的對象看作是缺乏吸引力的。

這都會給親密關係減少一些危險。

4. 兩個人都相信自己會因為對方變成更好的人。

當你們在一起的時候,能夠互相支持、共同進步、承擔責任,當這段關係讓你感覺到,你們是在支持著彼此成為更好的人時,你們之間會產生更加深厚的情感。

與很多人理解的「穩定」不同,親密關係的穩定,並不是靜止、沒有任何衝突的。

那樣的狀態可能安全,卻沒有足夠的親密度。

持久穩定的親密關係,一定是一種動態的平衡:你們之間有不同、有矛盾、有互相干擾、有妥協,但是你們能夠不斷了解彼此、為差異進行「談判」、你一步我一步地作出妥協,不斷接受彼此,從而讓兩個人都有這樣一種信心——我們相愛的路上,一定還會有更多的問題出現,但我們之間的關係是堅韌有力的,不會被那些問題擊潰。

我們一定能夠找到解決那些問題的方法,而這個人就是我想要的一生的伴侶。

此時,你們真正在你們的親密關係中找到了安全和穩定。

References:

Kelmer, G., Rhoades, G. K., Stanley, S.,& Markman, H. J. (2013). Relationship quality, commitment, and stability inlong‐distance relationships. Family process, 52(2), 257-270.

Miller, R. S. (1997a). We always hurt theones we love. In Aversive interpersonal behaviors (pp. 11-29). Springer US.

Miller, R. S. (1997b). Inattentive andcontented: relationship commitment and attention to alternatives. 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3(4), 758.

Miller, R. (2014). Intimate relationships.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Solomon, D. H. (2016). Relational TurbulenceModel.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