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提出分手,只是想被你挽留」 | 戀愛中的依戀焦慮 | 戀愛關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身邊又有人戀愛了,也又有人分手了。
愛情的世界裡難分對錯,也許就是簡簡單單的,愛了就是愛了,不愛了就是不愛了。
但愛情讓人牽腸掛肚的地方就在於它的欲罷不能,有的人可以瀟洒的說再見,因為彼此足夠理性和坦誠。
有的人分分合合、糾纏不清,就算是知道不合適,也要在一起,就算是知道很傷人,也要說分手。
我見過很多姑娘,為了愛情奮不顧身、死心塌地的跟著那個男孩,後來,自己愛的太深,對方淡的太快,於是開始用分手做威脅,剛開始,得到的是挽留。
這樣的戲碼上演的多了,也就真的分手了,然後換自己去挽留對方了。
即使她知道,結果都是一樣的。
戀愛中的依戀焦慮
依戀,最初是源於嬰兒和母親之間的親密的情感聯結。
我們注意到很多嬰兒與媽媽的關係十分親密,總要與媽媽進行肢體接觸,不然就會嚎啕大哭。
這是個體在發展過程中必經的心理階段,嬰兒通常會在6個月時和母親建立起依戀關係,直到2歲。
在6個月之前,嬰兒會經歷內源性社會微笑和選擇性社會微笑,內源性微笑是指嬰兒可能會對每個人都微笑,並沒有特別的選擇對象,是一種本能;然後發展到選擇性微笑時,嬰兒開始判斷親密與陌生,只對自己熟悉的面孔微笑。
在嬰兒依戀建立的時候,因為個體差異和母親的教養態度,嬰兒會形成不同的依戀類型,安全型、迴避型、反抗型。
安全型依戀是健康的依戀類型,這類兒童與母親在一起時能舒心地玩玩具,並不總是依附母親,當母親離去時,明顯地表現出苦惱。
當母親回來,會立即尋求與母親的接觸,很快平靜下來並繼續玩遊戲;迴避型和反抗型都是不安全型的依戀,其中迴避型依戀的兒童在母親離去時並無緊張或憂慮,母親回來,他們亦不予理會或短暫接近一下又走開,表現出忽視及躲避行為,這類兒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與母親的安慰沒有差別;
反抗型依戀的兒童對母親的離去表示強烈反抗,母親回來,尋求與母親的接觸,但同時又顯示出反抗,甚至發怒,不能再去玩遊戲。
另外,心理學家們還注意到一種不安全型的依戀--破裂型,此類兒童對母親表現出冷漠。
心理學家Ainsworth的研究顯示,安全型依戀的兒童占到65%,迴避型占21%,反抗型占10%,破裂型占4%.
嬰兒時期的依戀會影響整個人生的親密關係,成人時期在戀愛關係中存在依戀焦慮的個體,其童年時期一般遭受過情感忽視,父母對自己的回應不及時、不敏感、間歇性、時好時壞,或者是長期處於被拋棄的恐懼中。
個體在面臨危險時都會啟用自己的防禦機制,在情感上也是一樣的,當遭受了情感忽視和不安全時,個體會啟用自己的心理防禦,以此來緩解自己的焦慮和不安,比如他們會選擇逃避或者抗議或者依賴於拒絕同時存在的矛盾行為。
如果一個人採取的方式是憤怒和焦慮時,TA屬於焦慮-矛盾型;如果一個人表現出疏遠、冷漠、拒絕時,TA屬於焦慮-逃避型。
依戀焦慮的表現
存在依戀焦慮的個體,實際上是害怕情感上被拋棄的事實,他們需要採取對抗或者梳理的方式來獲得關注和獲得被愛的感覺,她們內心是極度沒有安全感的。
在和愛人相處的過程中,就會充分體現出她們的這種焦慮,有些女孩需要時刻掌握對方的行蹤,去哪裡要報備,和誰在一起要報備,起床、睡覺都要打招呼。
她們會十分在意對方的表情、肢體、語言,說不定哪句話就觸到了她們的神經,然後出現情感上的悵然若失。
她們需要對方言語上的肯定來確信對方是愛自己的,而且她們自己也不吝於表達愛意。
她們可能會一邊說著「我不會限制你的自由的,我們都需要自己的空間」,然而另一邊又時時刻刻的需要知道對方在幹嘛。
憤怒
依戀焦慮的人在戀愛中經常能感覺到憤怒,有時候把自己氣的要死,對方可能還全然不知道你生氣了。
TA們過分關注對方,希望對方和自己分享一切,說白了就是我對你全身心投入、全然相信你,那麼你也要全身心的對我,不能有任何隱瞞。
如果對方達不到自己的要求,就會十分憤怒,會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得對方更多的關注,從而安撫自己的不安。
冷戰
依戀焦慮的人長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冷戰,內心翻江倒海,然而外表就是波瀾不驚,更多的表現出一種疏離的狀態,迴避、忽視,也不溝通,就是沉默著不說話,對方試圖溝通時也是沉默不說話。
TA想著對方能明白自己,能承認錯誤,但就是不肯溝通,其實在掩飾自己對於關係破裂的恐懼。
提分手
依戀焦慮的人還會通過提分手來緩解自己目前的情感焦慮,她們可能會信誓旦旦的對自己說,實在不行就分手啊,誰離不開誰呢?然後向對方提出分手,話說出口就會後悔,又不想拉低身段去反悔,如果對方挽留自己,就會覺得對方還是愛自己的,如果不挽留,就會印證自己的猜測,「TA果然不愛我了。
」提分手實際上是她們的一種自我防禦,感覺自己不被喜歡、不被珍惜,所以需要用分手來確定自己的安全感,就是為了讓對方挽留自己。
依戀焦慮會有什麼影響?
伴侶以為你無理取鬧
如果你存在依戀焦慮,那麼常常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會讓你的伴侶以為你在無理取鬧,比如你24小時查崗,比如出門必須報備,如果達不到你的要求,就認為伴侶不愛你,認為對方有了新歡,長期下去,你的伴侶就會感覺你很不講道理,有公主病/王子病.因為你常常會因為一些小事就大發脾氣,常常搞得對方一頭霧水。
伴侶以為你很冷漠
焦慮-迴避型的人喜歡冷戰,也不能說是喜歡,而是冷戰是她們的反應方式,拒絕溝通、與伴侶疏遠,雖然內心渴望對方來安慰,但行為上表現出來的是拒絕與對抗,讓你的伴侶以為你很冷漠,有時會以為你們的關係走到了盡頭。
沒有辦法真正安撫你,也猜測不到你在想什麼。
對於缺乏溝通的關係,會讓雙方都很難過,是很傷感情的行為。
如果你們兩個人都存在焦慮依戀的話,可能就會更糟糕。
你可能表現出來憤怒,對方或者和你一樣,也一點就著,或者就選擇迴避,冷戰,這樣雙方完全不在一個頻道,只會更糟糕。
你自己會很累
存在依戀焦慮的個體,苦於沒辦法和對方解釋自己的行為原因,有時自己明知道行為不合適也會去做,那些迴避型焦慮的人就會把問題藏在心裡,自己在心裡演了一部電影,而對方卻全然不知。
有時候就是因為對方的這種不知道,而更加觸發你的焦慮神經。
「你竟然連我為什麼生氣都不知道」
依戀焦慮是因為害怕被拋棄
每種關係類型的形成,都源於我們從童年開始就發展出的依戀類型。
而焦慮型依戀的人就往往處於一種非適度依賴的不健康的關係模型中,使得他們容易成為過度依賴者。
母親的回應不當
嬰兒6個月是與母親形成依戀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如果母親沒有積極回應嬰兒的行為,嬰兒就會認為母親不喜歡自己,不管自己做出什麼樣的要求和動作,母親都不會給予反饋。
這樣下去的結果就是,嬰兒沒有辦法滿足自己的依戀需求,也就建立不了安全型的依戀,對母親要麼迴避,完全沒有依戀,要麼內心渴望,行為卻拒絕。
在其成長過程中,對待他人也沒有辦法形成親密的依戀,覺得他人都會像母親一樣忽視自己,所以極度的缺乏安全感,渴望一種依戀關係,但行為上卻常常表現出拒絕或冷漠。
教養方式過於嚴苛
從小生活在嚴格的家庭教育中的人,父母是權威,必須服從,幾乎沒有表達自我的自由。
相應的,在親密關係中,她們也常常依附於對方,服從於對方,認為這是合理的。
這就容易使她們產生焦慮,隨時隨地都會害怕照顧自己的人會離開。
她們的關係劇本是「我一個人不行」,認為如果沒有其他人,自己就無法生存。
父母的過度保護
父母的過度保護也會造成個體長大後的依戀焦慮。
因為過度保護就意味著父母包辦一切,捨不得讓孩子受一點點傷,孩子沒有自己的判斷力。
長大後,不能獨立的判斷自己的親密關係,希望對方能保護自己,為自己做事。
當不能感受到如父母一般的保護時,就會產生焦慮。
依戀焦慮,可以怎麼做?
1、認清自己,不捆綁對方
先分析自己是否有依戀焦慮,如果是的話屬於哪種類型,是矛盾型還是迴避型。
找到根源,才能對症下藥。
如果是矛盾型,對伴侶既依賴又抗拒,就要試著在平常的生活中慢慢訓練自己,比如說一周會出現這種焦慮3次,每次都伴隨著對伴侶的憤怒和無奈,那麼就設定目標,出現1次,要和伴侶事先溝通好,說明自己可能會出現什麼情況,希望雙方互相諒解。
你也要明白你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能將自己完全捆綁在對方身上。
如果你是迴避型焦慮的話,那麼通常的表現就是冷戰、迴避。
也和上一種類型似的,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把冷戰的次數慢慢減少,而且在非冷戰期,多和伴侶溝通,達成一致,以此來慢慢緩解你的焦慮。
2、充實自己,自我成長
依戀焦慮的個體容易在情感上依賴對方,有的形成嚴重依賴,一旦對方離開,就會出現一些嚴重的後果。
對於這一點,需要明確的是,不管和誰在一起,都不應該成為對方的附屬品,不應該完全依賴對方。
把那些用來查崗、生氣、冷戰的時間用來充實自己,給自己找事做,慢慢提升自信,當你成長的很好時,就慢慢的不會再依賴別人,也能很好的處理戀愛關係。
3、不要輕言分手
男生可能有這種體驗,幾乎不輕言分手,一旦說出,就覆水難收。
女孩們為了尋求進一步的關注和愛情的對等,常常會鬧脾氣說分手,但是這句話看似簡單,實際挺傷人。
如果你想說分手的時候,換位思考一下,假如對方和你說分手,你會有什麼感受。
用一些理智的方式來處理你們的感情,而非言語上的氣話。
References:
Bowlby, J. (1982).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 Attachment (2nd ed.). New York: Basic Books.
Carnelley,K,B&Rowe A,C,(2007),Repeated priming of attachment security influences later views of self and relationships,Personal Relationships,14(2),307-320
男女相處,比爭吵更可怕的是這三個字
對親密關係來說,爭吵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不論你是罵人還是摔東西,你都得不到對方的任何回應。01有人發帖說,每次發生矛盾,男友一發現她生氣,就選擇沉默,可他越沉默,自己越容易歇斯底里。有一回她...
你是哪一種依戀型人格?
1985年7月,美國科羅拉多州的《落基山新聞報》刊登了一份問卷,這份問卷看似平淡無奇,實則是20世紀心理學界最轟動的問卷之一。其作者是兩名美國丹佛大學的心理學家:辛迪哈贊和菲利普沙弗,這是一則愛...
獨自與滾犢子:為什麼你不能離我遠一點!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一群單身狗?他們總是說:「我並不需要戀愛。」「這世上多得是比愛情更重要的東西,談戀愛會耽誤我干正事的。」「男人永遠不會做出承諾/女人會給你設很多陷阱。」就算他們脫單了,也會常常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