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潮:精神分析的態度(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精神分析的態度》這個文本本來我是準備50歲後再開始寫的。

那個時候,我在醫療界該混的職稱混到了,該拿的學位拿到了,該做的孫子做夠了,該賺的錢也賺夠了。

——「哥哥就可以搖身一變,小人得志,反戈一擊。

把該罵的罵夠,想說的說完,該得罪的小人得罪光!」

但是機緣湊合,當我到達上海,進入「江湖」。

突然發現,原來我已經可以不依靠任何系統就活下來。

所以就開始寫了。

這個文本是一個交互性文本,它展現的是「文體間性」。

你要注意其間文體的切換,這個文本需要的是「體悟」。

體——你要注意每段文體激發起你的身體反應,然後注意,隨著文體切換入另外一段,你的身體反應有何變化。

此謂之「體」。

悟——然後你要放下這個文本,開始考慮:什麼是身?什麼是心?身心關係如何?身心從何而來,歸於何處?何以解脫身心之苦痛?此謂之「悟」。

無體之悟世之所謂「妄想」也,無悟之體人之所言「臭腐」也。

分析者通於天道,遠離兩端,當潔身自持,慎之重之。

當然了,對一個交互性文本來說,內容總是不那麼重要的。

所以千萬不要相信我說的,包括這一段。

一、惡

所有的心理工作者,都只有一種態度:對人的尊重和理解,對真理的尊重和理解。

人本主義者說:共情理解、無條件積極關注、真誠一致。

並且認為這是說有人「應該」有的態度。

其實這是在描述精神分析過程中的某些產物。

開始精神分析前,你需要學會真誠地面對所有心理內容,無論這些內容是多麼可怕、醜陋,同時,你要懸置所有的道德和價值判斷,通過這樣的「中立」態度和均勻懸浮注意,你可以達到對所有心理內容的真誠地接納。

在不斷傾聽的過程中,你會出現對另外一個人的共情理解。

共情理解的確是個美好的時刻,兩顆孤寂的心接通了,暖流在你們體內流動。

有些時候,你會為此感動地想哭。

往往在共情理解這個片段出現後,接著就會出現症狀的緩解。

然後,就會有很多人以為是共情理解,是這種溫暖造成了好轉。

於是,就出現了這種治療風格——「共情理解越多越好,讓我們一起來尋找、發現、製造更多的共情理解吧,讓治療的50分鐘的每一分鐘都充滿共情理解吧。

太多人造的「共情理解」。

「共情理解」變成了一種人為的號召、一種道德的訓誡。

如果一個治療師不被允許他可以「惡」,他就永遠不可能真正做到「善」。

一個治療師只有知道他可以對來訪者產生憤怒、討厭、仇恨等等情緒和感受,只有知道他的這些感受能夠被他的同事、他的督導師帶著不判斷的態度傾聽,他才可能去理解來訪者。

治療師正是通過的那些負面情緒,自己面對來訪者時產生的憤怒、討厭、仇恨等情緒(反移情)產生了理解後,才能夠理解來訪者。

要包容別人,你首先需要包容自己。

二、就像呼吸,就像海浪

精神分析的態度就是「包容」的態度,包容的過程裡面就包括了「中立、被動、隱身」,就包括了均勻懸浮注意,就包括了「神入」,就包括了「體驗逼近、體驗遠離」,就包括了參與、觀察,就包括了主體間互動,就包括移情、反移情,就包括了投射性認同,投射性反認同,投射性轉認同……

這漫天飛舞的術語都是在描述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每時每刻都不同,每次又有相似。

就像呼吸,就像海浪。

三、精神分析最大的秘密

所謂分析,就是傾聽、澄清、質對、解釋、理解。

首先你傾聽,你默默地、努力地傾聽。

你要聽到的是他的聲音,他的感受,而不僅僅是你自己的。

聽之以心而不僅僅是聽之以耳。

因為要聽得真切,所以你首先要聽到自己的聲音、聽到自己的慾望。

然後,你必然會有聽不懂,聽不明白的地方。

這時候,你抱著真誠一致的態度,你向他請教,「你能不能多說一些?」「你說的是這個嗎,我聽對了嗎?」——這就是澄清。

然後,你會困惑,你覺得有些地方太矛盾,有些地方不一致,你問他,注意到這些矛盾了嗎。

你向他請教,他怎麼看待這些矛盾?——這就是質對。

然後,他開始解釋,注意是他進行解釋,而不是你。

精神分析最大的秘密就是,他是解釋者,而不是你。

精神分析成功的秘訣——如果有所謂的「成功」的話——就是讓他來解釋,而不是你。

你要做的是了解你想要給別人一個解釋的慾望,了解你想要分析別人的慾望。

然後,如果他沒有解釋,你可以提出你的解釋——如果時機恰當——你的解釋的作用只有一個:供他選擇,激發他的思考。

你是他進行分析的工具,而不是分析的主體。

你願意成為他的工具,而不是成為他嗎?

你願意被他利用嗎?

你願意面對、願意接受,其實你的作用就像幼兒園裡面的玩具,就像畫室里的人體模特一樣嗎?

你知道你何以選擇了這份工作嗎?

你何以會選擇了成為他人心靈成長的工具呢?

你何以會一方面喜歡這份工作,一方面又抱怨呢?

你知道嗎?

你想要知道嗎?

(未完待續......)

版權聲明:林紫心理堂所有專欄文章系林紫專家們原創。

分享是美德和善行,我們樂意你的傳播、轉發、轉載你所喜歡的文章。

轉載請註明:原文作者、內容來自微信公眾號@林紫心理堂(LINZI-1998)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生活無處不精分

生活無處不精分利用長假的一半時間,聽了李鳴老師的課,感覺聽過課的自己和沒聽過課的自己是不一樣的。他把枯燥的理論用一些生活中 詼諧幽默的段子,深入淺出地講出來,感覺在聽脫口秀,又有很多歌詞,很多發...

誰適合做心理諮詢師?

點擊上方「公眾號」 可以訂閱哦!作為心理諮詢師,不能只專注於專業成長。人格的完善也不可忽略,只有雙管齊下,心理諮詢師才能更好的服務來訪者,人格成長是心理諮詢師助人自助的必要前提。那麼心理諮詢師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