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的無效溝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溝通是人與人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方式,只有與別人有效溝通時,我們才能夠了解別人或者讓別人了解自己,這幾乎是人盡皆知的道理,那麼,家庭溝通是什麼?「家庭溝通?家裡人有什麼好溝通的?」「啊?這個我真沒什麼經驗,不過,我覺得有時要跟家裡人打開話匣子很難」「哦,我好像很久沒跟家裡人坐下來聊聊了」「跟家裡人溝通,說了也沒用,他們不懂」「唉,不想讓父母操心,還是不溝通」……

溝通對建立和改善家人之間的關係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由於家人之間的關係非常親密,我們會對家人的期望更高,以及會受到一些固有模式的影響等等,常常會造成家庭中的無效溝通,從而產生了上述的那些回答,那麼,我們如何改變現狀,讓家庭溝通更順暢,讓家人關係更親密呢?

首先,我們要辨別家庭中的四大無效溝通形式。

約翰·戈特曼認為家庭中存在以下四種無效的溝通模式,他稱之為「末日四

騎士」:

1. 批評

「你為什麼總是不長記性,我討厭你把衣服直接扔到沙發上,每次都得我親

自動手給你掛到衣服架子上,真是沒記性。

」這是一位妻子對丈夫說的話,這就是批評,這句話指責對方並且傷及人格,這種批評會讓對方感受到打擊、拒絕和傷害。

那麼,對方當然會反擊,這就會造成夫妻雙方的衝突升級,這就是無效溝通。

其實,妻子的目的就是想讓丈夫把脫下來的衣服掛到衣架上,像「總是」「從來」這些話語暗示著對方存在人格為題,「為什麼」按時者說話者對對方的指責,如果換個溫柔的方式:「親愛的,你的衣服還在沙發上,能把它放到衣架上嗎?」我想,效果就會好很多。

2. 污衊

任何形式的污衊都能毒害親密關係,表現為以不尊重的態度對家人進行冷嘲熱諷、罵人、翻白眼、譏笑、挖苦和不友好的幽默等等。

這種污衊是由於長期持續的負面想法而引起的。

「你還累?我上班工作,下班陪孩子,你倒好,一回家就躺在床上玩那些愚蠢的手機遊戲,您有什麼好累的」……這就是污衊。

3. 防衛

防衛可以理解為自我保護,許多人在受到批評時都會下意識的進行自我防衛,然而這種防衛並不能使溝通順暢,比如「你一回家就玩遊戲」,防衛「誰說我總玩遊戲了,我在看視頻好嗎?你不是也總用手機看電視嗎!」結果是,溝通無效,而且會導致衝突升級。

如果改為不防衛的回答:「我知道你很累,我也工作了一天了,想玩遊戲放鬆一下,不如這樣,我現在幫你照顧孩子,然後晚些時候我們一起去散步放鬆,怎麼樣?」

4. 沉默抵制

顧名思義,就是無聲的反抗,無論對方說什麼,都不給於回答。

比如:媽媽不停的嘮叨兒子不要辭職,工作不好找,兒子完全不聽,直接一摔房門,把母親和自己隔離開來。

這就會讓母親越來越氣,而且會覺得無助。

如果改為:「媽媽,我現在心裡很亂,等晚一點我們再說這個問題好嗎?」溝通是不是更順暢些?

其次,我們要了解溝通的五個層次。

神經語言程序學,認為溝通由淺入深有五個層次,只有深層次的、能夠表達內心感受的溝通,才可能成為有效溝通。

由淺入深,這五個層次分別為:

1. 打招呼

這是最表面,最直接的一種溝通方式,也就是我們一般的社交語言,如「您好」「今天天氣不錯」之類的語言,如果家庭溝通中,父母與子女、夫妻之間的語言,只是「我回來了」「我走了」等打招呼的溝通方式,那麼,我們只停留在溝通的第一個層次。

2. 講事實

顧名思義一,就是講一些不含個人意見、不涉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話語,比如說「如果你經常熬夜,你的健康會出問題」「肚子疼呀,趕快去醫院看看」,這種話語都是事實,但是在家庭溝通中如果總是出現這樣的語言,總是讓人覺得有點冷冰冰的。

3. 談想法

就是除了上面的兩步之後,會談談自己的看法,讓對方更了解自己在想什麼,比如「我不希望你經常熬夜,這樣你的健康會出現問題的」「總是肚子疼,可能有問題,到醫院讓醫生看看」,這裡有自己對熬夜、肚子疼的看法,溝通更近了一步。

4. 談感受

如果家人之間彼此更信任,很有安全感,就會願意說出自己的想法和對各種事件的反應。

如:「看到你熬夜,我很心疼,也很生氣,因為我擔心你健康出問題」,這就是表達了自己的感受。

5. 敞開心扉

所謂敞開心扉,就是一種完全信任、完全接納的關係,可以毫無保留的把自己內心表現出來,比如剛出生的嬰兒,就是敞開心扉。

在家庭溝通中,不可能完全做到敞開心扉,但是我們應該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

再次,我們要理解溝通三大原則。

1. 求同存異的原則。

在溝通中,要從矛盾或衝突中找到相同點,然後再表述不同點。

在家庭溝通

中,衝突的背後是愛,是關懷,基於這個共同點去與家人溝通,效果就會更好一些。

2. 雙贏的原則。

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誰戰勝誰,而是為了讓彼此共同去完成一件事情,共同

去達成目標,因此,在家庭中溝通中,不要總是想著要去贏,要去改變對方,而是以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方式作為溝通的出發點,一起去達成溝通的共識。

3. 先後原則。

家庭溝通中,要先處理情緒,後處理事情,比如「我看到你很生氣,我們能

一起聊一聊發生了什麼嗎?」,不能簡單的就事論事,也不能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去做溝通,最好是情緒平穩時進行溝通。

最後,我們要學會有效溝通的技巧。

1. 要有自我覺察力。

在家庭溝通中,一定要要有自我覺察力。

在溝通時,要學會自我檢查:自己

是否帶著情緒去溝通?自己是否表達了真情實感?我是否如何解釋我聽到的信息的?我有什麼情感反應?我要完成什麼目標?我所做的,是他所需要的嗎?我有在意他的感受嗎?……

2. 溝通中,聽比說更重要

家庭溝通中,一定要有耐心,一定要能平靜的聽對方表達,在家庭溝通中,

可以通過眼神、表情和身體姿勢向對方傳達我們正在認真聽,這樣就能讓對方感受到被重視;在傾聽過程中,要能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問題,而不是總想著反駁對方;不僅要能聽懂對方說了什麼,更要用心感受對方說話時的情緒、態度、表情和身體語言,感受到對方的非語言的表達,這樣才是真正做到有效聆聽。

3. 發自內心的尊重與接納對方。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諒解,與家人溝通時,一定要不要覺得都是親人,就不需要尊重,家人的尊重和認可更重要。

因此,在與家人溝通時,一定要發自內心的去尊重對方,給予對方傾訴的自由,不嘲笑、不否定,不譏諷,一起做建設性的探討。

總之,預祝每一個家庭都可以順暢溝通,和睦相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親密關係中,一定要避免這4種無效溝通模式

因為從心底里害怕自己不值得被愛,我們獨來獨往,然而就是因為獨來獨往,才讓我們以為自己不值得被愛。"——加布瑞埃拉·澤文在任何情侶關係中,衝突都是不可避免的。請試著想像,如果你和另一半發生了言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