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親密,反而越容易傷害對方?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親密關係,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擁有一段高質量的親密關係,可以有效提升我們的幸福感。

但事與願違的是,在最應該產生高質量親密感的愛情關係里,人們卻常常感到更加孤獨,更加難堪,甚至,更加不幸福。

每隔一段時間,我們就能在媒體讀到家庭暴力、夫妻反目、父子成仇的相關新聞。

好像越是親密的人,反而越容易傷害對方。

這大概就跟我們今天要說的「假性親密」關係有關。

又或者,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在跟伴侶討論一個問題時,你猛地發現你們對世界的看法大相逕庭,你忽然意識到,你並沒有那麼了解ta。

如果你也曾經在親密關係中感到需要掩飾自己,無法坦誠相待,那很可能,你跟伴侶之間,離真正的親密還隔了一些什麼。

如何識別你的親密關係是否具備足夠的真實的「親密度」?「假性親密關係」的運行機制是什麼?只有學會識別假性親密關係,才有可能邁向下一步:建立更加真實、更加緊密的親密關係。

撰文 | 史秀雄

(心理學家、心理諮詢師,著有《假性親密關係》)

什麼是「假性親密關係」?

親密關係也可以有真假嗎?

最早聽到「假性親密關係」這個詞,是在一篇電影評論里。

之所以記得這麼清楚,是因為這個詞很有衝擊力:有點顛覆了我們對親密關係的假設,讓一個印象中完美無暇的事情變得庸俗和脆弱了。

但這個詞又很能引起共鳴,每個人看到它大約都能對應到一些現實生活的見聞。

《假性親密關係》

作者: 史秀雄

版本: 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017年9月

書中通過探討與戀人、自我以及父母的關係,分析了假性親密關係的形成原因,並結合自身的成長經歷和大量案例,揭開假性親密關係的神秘面紗,洞察自我關係疏離的成因,及背後原生家庭的影響,從而更全面地提升自我認知,讓自己身處的親密關係網絡變得更加健康和穩固。

什麼是假性親密關係?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或許需要先明白:什麼是親密。

雖然每對伴侶都有自己獨特的親密體驗,但是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所有高質量的親密關係都存在共性。

根據情緒取向治療(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親密關係是我們滿足依戀他人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裡我們對親密的渴望和所有的情緒體驗可以被理解和呵護,這時,我們就建立起了很強的情感連結。

換句話說,在親近的關係里,我們會有種情感上被「看見」的感覺。

與真正的親密相比,「假性親密關係」往往過多關注形式和名義上的親近,兩個人的互動更多基於理性思考,對彼此的理解停留在行為表象,而不是其背後的依附需求和情感表達。

我們想當然地認為兩個人只要確定關係了,領證結婚了,就應該自然而然地變親密。

然而親密關係是關係質量決定形式,而非形式拉動關係質量。

在遇到矛盾分歧時,我們也誤認為爭辯對錯可以修復關係,卻忘記了親密關係的本質是情感連結,當情感連結出現裂痕的時候去講道理,爭是非,恰恰是情感上疏遠對方的行為。

在典型的假性親密關係里,兩個人很容易片面膚淺地理解彼此的言行,並且試圖去評價這些行為的合理性。

由於懼怕評價和批判,兩個人都在關係里感到不夠安全,無法坦誠地敞開內心。

一些亟待表達的情感,例如傷心、難過、脆弱和無助的感受,需要被用憤怒、指責或者冷漠加以掩飾,然而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兩個人對彼此產生更大的誤解和情感傷害。

是什麼釀成「假性親密關係」?

對於許多人來說,親密關係應當是簡單自然、不費工夫的。

因為我們的教育和文化環境對親密關係的探討非常簡略,個體應該如何在親密關係里相處的教育問題,曾經很大程度上依賴家庭的自然薰陶。

我們的父母一輩大多出生在多子女家庭,他們面對的社會環境和婚姻過程也相對比較簡單,所以對親密關係抱有這樣的態度可以理解。

然而現在二三十歲的年輕人面對的則是完全不同的情況。

大家普遍是獨生子女,年輕人越來越強調個人主義和個性,網際網路強烈衝擊人際關係,家庭和婚姻形態隨著經濟和社會發生劇變。

親密關係不再是父母那一輩那樣單純了,因為在當下的社會裡,每一對伴侶需要面對的問題與挑戰更加複雜。

然而許多人對與親密關係的重視程度和對待方式卻依然和上一代人相似。

這樣的態度滋生了僥倖和疏忽,也就為許多困難重重的愛情之旅埋下了伏筆。

站在專業角度,親密感到底是什麼?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又如何去辨別真正的親密與假性的親密之間的界限?我們可以來做個小測試,讓你感受下自己關係的親密程度。

這個測試可以幫助你判斷自己的感情是真親密還是假親密,改編自美國著名婚戀心理學家約翰·高特曼的著作《幸福的婚姻:男人與女人的長期相處之道》。

總共20個問題,每個問題只需要回答是或者否,最好拉上你的伴侶一起,讓他幫你確認自己的答案是否真實。

《幸福的婚姻:男人與女人的長期相處之道》

作者: [美] 約翰·戈特曼 / [美] 娜恩·西爾弗

譯者: 劉小敏

版本: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年2月

1.能說出配偶摯友的名字

2.知道配偶目前面臨的壓力

3.能說出最近讓配偶覺得惱火的人的名字

4.能說出配偶最有天賦或者最擅長的事物

5.能說出最能令配偶開心的事物

6.能說出配偶基本的人生哲學和追求

7.能列出一份配偶最不喜歡的人的名單

8.知道配偶最喜歡的音樂

9.能列出配偶最喜歡的三部電影

10.配偶了解我目前的壓力

11.知道配偶生命中三個最重要的決定

12.能說出配偶小時候遇到的最緊張的事情

13.能列出配偶人生的主要志向和期望

14.能說出配偶情緒不好時最希望得到的安撫方式

15.能說出配偶身體最敏感的三個區域

16.如果配偶買彩票中大獎,我知道對方想要做什麼

17.能詳細說出第一次遇到配偶時的印象

18.會定期詢問配偶世界中正在發生的事情

19.覺得配偶很了解自己

20.配偶了解我的期望和志向

你有多少個答案是「YES」?如果得到了10個或以上肯定的答案,那麼兩個人關係是相對來說比較親密的。

如果不足10個,那說明你們的關係中還有許多盲點和距離,如果在這個階段就開始談婚論嫁了,未來感情是否經得起家庭生活的考驗就不一定了。

曾經和一對結婚剛剛一年的夫妻做過一段時間伴侶諮詢,兩個人的情感經驗都很少,幾乎是彼此的初戀。

戀情始於大學,畢業之後因為買房問題和父母的推動,自然升級成了婚姻。

不過兩人顯然低估了婚姻的複雜程度,雖然每天的生活並沒有太大變化,但是角色和心態的變化讓兩個人在人際關係、財務和事業規劃的方方面面出現了分歧。

小兩口努力忍讓和壓抑著分歧帶來的不快,生怕關係受到損害,雙方父母也從同樣的出發點勸慰著他們。

但是這種迴避的態度最終讓消極情緒從價值觀的分歧彌散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每當聽到對方的不同意見時,牴觸和不滿的情緒就油然而生。

但是到了這一步,兩個人依然沒有正視問題的嚴重性,想當然地認為這一切都是磨合期,寧可忍受冷淡和衝突也不願意克服自己的害羞和不適去正面地談一談關係中存在的問題。

在不快和忍耐的交替當中,兩個人都做了許多錯誤的選擇,說了許多傷害彼此的話,將多年積累的情感資本消耗殆盡。

最終他們走到了離婚的邊緣,而伴侶諮詢是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其實在關係的每一個階段,兩個人都是有很多機會去改變情感的走向的。

如果情感經驗豐富一些,或許就不會在關係里那麼缺乏主見。

如果打算結婚的時候對婚姻是什麼多一些思考和對話,就不會再婚後才發現雙方的觀念分歧。

如果可以工作兩年再結婚,就不會因為剛出校園的單純掩蓋了兩個人成長方向的差異。

如果可以多了解親密關係的成敗之道,就不會用迴避和掩飾來處理矛盾。

如果可以掌握情感表達和調節的方法,就不會讓不滿的情緒蔓延到內心的每一個角落,最終將感情耗盡。

如何走出「假性親密關係」?

類似這樣的案例有很多,有時候伴侶之間了解程度之低,信任和溝通之薄弱,維護關係方法之乏力,都讓我感到深深的遺憾。

愛情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我們帶著期待和夢想上路,但是卻被自己的想當然和僥倖拖了後腿。

我是一個對愛情有著深刻信念和追求的人,所以這樣的狀況讓我十分迫切地想要做些什麼。

一方面,我通過心理諮詢幫助各種各樣的來訪者,而另一方面用文字來揭示和教育公眾也就成了必然選擇。

要想獲得高質量的感情,對於親密關係的學習和反思是第一步。

《愛的藝術》

作者: [美] 艾·弗洛姆

譯者: 李健鳴

版本: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8年4月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提出,愛情是市場裡供人挑選的產品,不是選到對的就會永遠開心,而是一個持續的、主動建設的過程。

這樣的態度應該存在於親密關係的所有階段,尤其是那些認為關係已經是「老夫老妻」沒什麼好擔心的伴侶之間。

許多人在平時的生活中並不是太在意親密關係的問題,往往都是等到關係矛盾重重,支離破碎之後才帶著滿心痛苦來求助。

即便是求助,也往往停留在對於淺層問題誰對誰錯的糾結上,難以看到更深層的問題——個人情感模式、過往關係體驗、原生家庭影響等等。

我所有的關於親密關係的諮詢案例,最初都始於對當下關係如何相處的方法探討,但是隨著諮詢的深入,往往都可以發現來訪者在關係里的表現是內在世界和情感模式的外在呈現。

許多人的內心長期缺乏反思和成長,所以個性中的缺陷很容易投射在關係中的不健康行為里。

要了解這些缺陷是如何產生的,那就要深入到更加早先的原生家庭體驗中去,這時我們經常會發現許多不健康的心理過程是我們為了適應童年糟糕環境的策略,但是在成年後的親密關係里早已不再適用。

這種不匹配是許多人親密關係中障礙的根源。

例如愛無能的問題,表面上是一個人在親密關係里無法真實生動地體驗親密和情感的流動,難以發自內心地在乎和愛自己的伴侶,但如果反思內在的心理過程,會發現情緒體驗一直以來都被某些防禦機制壓抑隔絕。

這些防禦機制的存在雖然讓人無法體會到愛情里的快樂,但同時也避免了直面情感上的傷害和痛苦。

如果更進一步問這樣的機制是如何產生的,我們常常會發現它始於充滿問題的原生家庭關係,是面對挑剔刻薄或者緊張焦慮的父母而發展出來的適應策略。

如果當年在爭吵不斷,反覆被打壓批評的家庭關係里我們沒有隔離自己的情緒體驗,或許早就被日復一日的痛苦逼瘋了。

但是當生活進入新的階段,我們面對自己的愛人時,雖然對方不會再像父母那樣對待自己,但是由於缺乏個人成長和反思,我們還會習慣性地沿用曾經的情緒調節模式。

所以在自己的親密關係里,情感上的疏離和隔絕就不可避免。

如果看不到這些內在的機制和過程,那麼愛無能會被簡單地解讀為不夠愛,不願意愛,甚至是冷漠無情這樣的批判。

這樣的解讀不光不會幫助人改變,反而會讓關係更加緊張。

如果兩個人可以通過諮詢、學習和反思提升對自己的認知,也就有可能更好地幫助自己的伴侶理解那些帶來困擾的行為背後,往往隱藏著自我保護和創傷的體驗。

這樣的理解可以降低關係中的衝突感,增加對彼此的信任和對關係的信心。

在實現了這樣的相互理解之後,兩個人就可以在關係里感到更為安全,也可以更坦誠地流露自己的情感,並且得到回應。

更為親近的關係,就是在這種不斷回應彼此情感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一方面我們不斷鍛鍊自己那種「透過表象行為看到內心情感表達」的能力與意識,另一方面也和伴侶一起探索和發現各種令自己滿意的回應方式。

當兩個人的情感連結十分穩固時,再回頭來共同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與挑戰,就有了被支持感和信心來源。

在高質量的親密關係里,我們戰勝了各自的不足與恐懼,帶著坦承和愛意面對彼此,情感被放在了對錯之前,動機和需求比權力和掌控更重要,關係基礎的建設可以比應激性的問題解決獲得更多關注。

直接點擊 關鍵詞查看以往的精彩~

點擊「閱讀原文」,去我們的微店看看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婚姻,無非就是怎麼過和跟誰過

>>>怎麼過?跟誰過?<<<對於婚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冷暖自知。為什麼說結婚是一個人的終身大事呢?婚姻里有人的一生需要面對的兩個大問題:怎麼過?跟誰過

來一場有期限的婚姻,如何?

文/夏濱近段時間有一個朋友D向我訴苦,說自己和男友的戀情遇到了峽谷之難,她說男朋友有了婚前恐懼症。D跟男朋友相處一年半了,平時D會因為一些事有小情緒,兩個月前D因為男友幾次回覆信息晚了,D就鬧情...

花鎮情感專家揭秘「假恩愛」,揪出愛情殺手!

心理學家斯滕伯格提出的愛情三角理論中說,激情、親密與承諾分別是三角形的三個邊(非等長)。由此可見,親密關係是伴侶間愛情持久發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那些感覺有些不對頭或者不協調的伴侶正是其中某些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