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多疑,沒有安全感,你是「恐懼型」戀人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導語:在生活當中,有這樣一類人,他們既渴望甜蜜的愛情,又總是會擔心在戀愛中受傷,他們總是會預先設想出自己被拋棄,受到背叛的戲碼,從而對自己缺乏信心,對愛產生恐懼,一面內心躁動,一面寧願忍受孤獨也不干去嘗試進入戀愛狀態,這類人,一般被稱為「恐懼型」戀人。

「恐懼型」戀人的表現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一。

在開始戀愛前,表現為很猶豫,瞻前顧後,所以對戀愛對象忽冷忽熱,不停的在熱情和冷淡之間徘徊,讓人捉摸不定。

在內心深處,會對戀人,或者對未來的愛人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這類人,總是認為自己需要找到一個「對的人」,可以和自己形成心靈的共鳴和生活的依靠,認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和自己一起走完餘生的道路。

而實際上,他們自己也不知道怎樣才是「對的人」,所以即使真的有對的人出現,他們依然無法分辨和相信。

二。

在戀愛進行階段,當伴侶不在身邊時,恐懼型依戀者會感到不安,但當伴侶回到自己身邊時,又會感到厭煩。

他們總是在親密與疏遠之間掙扎徘徊,也很容易讓自己陷入分分合合的戲劇化關係之中。

三。

在戀愛發生矛盾和衝突時,這類人更」擅長「被動型攻擊,以隱晦、間接的方式來表達不滿,如出現爭執時,他們會疏遠對方。

他們也常是」愛的逃兵「,總是想做那個先放手的人。

當他們覺得自己總是反覆陷入被拋棄的不安之中時,他們不僅會疏遠對方,還可能會為了緩解內心的焦慮、避免陷入對方的操控之中,而採取更為激烈的方式——主動分手。

綜上所訴,「恐懼型」戀人就是這麼一群想愛又怕傷害的人,親密關係讓他們感到矛盾。

他們既會因為擔心失去而想要親近,又會因為害怕親密而想要逃避。

這種對於親密關係既渴望又恐懼的心態,就很容易讓他們在一段關係中表現的若即若離。

從精神學和社會寫的角度來分析,這種對愛的恐懼,往往與一個人的童年經歷有關。

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在孩子年幼時能夠持續的、及時的、有效的回應孩子的需求,那麼孩子在成年之後會較少對親密關係感到焦慮,也不排斥與人保持親密,

相反,那些始終得不到父母回應,總是被忽略、忽視、冷落的孩子,就會發展出害怕與人親近、迴避親密的特點。

這是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對冷落,忽視等不良情感的一種自我保護和迴避,是情感的自我規避機制在起作用。

結語:「恐懼型」戀人在潛意識裡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不會得到真愛,對別人缺乏信任感,所以往往遇到心儀的對象,也不敢追求,甚至會下意識的躲避,讓自己遠離內心的焦慮不安。

從而使自己錯失了幸福。

要克服這種心理,勇敢的尋找真愛,除了自己努力增加社交範圍和與人互動的頻率,更應該向家人或者親密的朋友求助,通過親情,友情的疏導來改變這種趨於自我封閉的狀態,讓自己成為一個自信,勇敢的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是什麼決定了你在感情中的表現?

是什麼決定了你在感情中的表現?文:knowyourself有些人在親密關係中總是容易感到不安、焦慮,渴望對方的一舉一動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有些人卻恐懼與伴侶過度親密,希望凡事都能獨自解決;還有一...

你是哪一種依戀型人格?

1985年7月,美國科羅拉多州的《落基山新聞報》刊登了一份問卷,這份問卷看似平淡無奇,實則是20世紀心理學界最轟動的問卷之一。其作者是兩名美國丹佛大學的心理學家:辛迪哈贊和菲利普沙弗,這是一則愛...

六種方法判斷你是不是可能並不喜歡你的伴侶

「好吧,我不希望發生任何不好的事情發生在你身上。但我不覺得我應該對你感覺如何。」」當然,我愛你。畢竟,我們有孩子在一起。「或者可怕的是:」我們仍然可以成為朋友。「有很多文章幫你判斷對方是否喜歡你...

從戀愛到談婚論嫁,我們需要共同經歷些什麼?

一個男人只有他成熟到擔得起家庭重擔,心甘情願的擔負起或甜蜜或辛苦的責任時才值得一個女孩「此生相許,不離不棄」。閃婚的戀人通常會引來旁人側目的眼光,認為「閃電」是倉促決定的成果、是另有隱情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