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沒人愛你,可能是你不願接受愛|無法接受愛的4種原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KY作者 / 隋真

編輯 / KY主創們

「無法真正愛人」的4種類型一文中,我們引用了社會學家Erich Fromm對愛的定義,他認為愛是給予和分享。

文章推出後,我們收到了這樣一條評論:

「……感覺自己無法真正愛人,可又不是這四種類型,只要有人對我好,照顧我,我就會不安難受,像欠了人情債。

我必須是付出的一方,至少要付出得比較多的……」

這條評論收到了1245個贊,也有不少人在之後留言說,和她有同樣的困擾,感到無法接受來自別人的愛,他們只要意識到伴侶給予愛,就會感到不自在。

而這種對愛的抗拒對他們的關係造成了損傷,他們的伴侶感到自己被拒絕、或是對他們無法接受愛意疑惑又憤怒。

實際上,這種對愛的抗拒,其核心是一種對自己和他人的「不信任」。

有時是不信任自己值得被愛、或是自己有能力去維持一段愛的關係;有時則是不信任他人付出愛的動機、或是對方能給自己想要的愛。

有時我們會有意識地去表達這種不信任,比如直接拒絕來自伴侶的愛;而有時對愛的抗拒是無意識的,例如有人真的認為從沒有人愛過自己,並為此感到悲傷——但其實這不符合事實,Ta受潛意識驅動,主動屏蔽了所有愛自己的人。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們會解釋「難以接受愛」背後的原因、哪些人會難以接受愛,以及如何讓自己學著去接受伴侶的愛。

難以接受愛,會有哪些表現?

心理學家Harville Hendrix博士和 Helen Hunt博士(2004)在《接受愛(Receiving Love)》中,列舉了當人們難以接受來自伴侶的愛時,會有哪些表現。

有些對愛的抗拒非常明顯,而有些則比較隱秘:

1. 拒絕來自伴侶的好意

對於難以接受愛的人來說,他們很難接受伴侶的表揚、鼓勵和幫助。

比如,面對伴侶的表揚時,他們會下意識地拒絕(「啊這沒什麼的」);或者,他們會忽然拉遠與伴侶的心理距離,比如冷淡或僵硬地表達感謝。

有時雖然口頭上沒有表達出拒絕,但是卻會忽然顯得很緊張、坐立不安,就好像剛才伴侶並不是表揚Ta,而是在批評Ta。

有時他們陷入了困境中,靠他們一個人很難解決,但是當伴侶試圖提供幫助時,他們說「我並不需要」,或者在被伴侶幫助後,表現出對伴侶提供的幫助並不滿意的樣子:「你做得也並不怎麼樣啊。

2. 傾向注意到負面的細節(absorbing the negative)

難以接受愛的人會對負面的信息更敏感。

他們會更多地關注到伴侶表現出的不愛他們的細節,或者注意到伴侶愛的表達中令他們不滿意的部分。

比如伴侶可能做了十件關心他們的事,但是他們無動於衷,而有一次當他們感覺不舒服,伴侶卻沒有及時提供支持時,他們會敏銳地注意到這點,並牢牢記在心裡。

3. 否認來自伴侶的愛:「我感覺不到」

有些難以接受愛的人會對伴侶的愛視而不見,比如他們會堅持聲稱:「我沒有感覺Ta愛我。

」而有些人能意識到來自伴侶的關心的表現,但是他們會曲解伴侶的愛意,堅持伴侶另有所圖,比如:「是啊,Ta確實對我很好,Ta在平時也送過我很多禮物,但是我覺得Ta另有所圖。

4. 斥責伴侶,或故意製造衝突

難以接受愛的人可能會斥責自己的伴侶,或者對外各種說自己的伴侶不好。

通過貶低伴侶,他們也貶低了來自伴侶的愛,這讓他們心安理得地不去接受來自伴侶的愛,因為一個不夠好的人,Ta給予的愛也是不值得接受的。

另一方面,有時他們會故意和伴侶吵架、製造衝突。

因為通過讓伴侶陷入衝突中,就可以避免伴侶有時間/精力去對自己表達愛意。

為什麼難以接受愛?

有時人們可以意識到自己不善於接受被愛,他們可能有以下這些理由:

1. 「如果我接受了Ta的愛,Ta就能以此控制我」

在一些人看來,親密關係首先是一場權力的角逐(power competition),他們在意誰是關係里更有控制力的一方,誰更占主動權。

他們享受自己在關係中處於優勢的感覺,希望自己決定關係的狀態。

他們錯誤地將「接受對方的愛」與「喪失關係中的主動權」聯繫在一起。

他們也害怕對別人產生依賴,他們覺得,一旦接受了別人的愛,別人就能夠以「不再給予、或者收回愛」對他們產生制約和傷害。

而僅僅是這樣一種可能性的存在,就會令他們感到虛弱、危險(Hendrix & Hunt, 2004; Gunther, 2014)。

2. 「Ta愛的不是真實的我」

有些人覺得伴侶愛的只是自己呈現出的美好的一面,而不是真實的自己。

他們拒絕這份愛,因為這份愛只是自己「騙」來的,而不是基於真正的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

他們始終覺得一旦對方了解真實的自己,可能就會不再愛他們,為了避免將來遭受失去的痛苦,他們選擇不去接受(Hendrix& Hunt, 2004)。

3. 「如果我接受了Ta的愛,我就要對Ta負責」

有些人秉持等價交換原則,認為一旦對方給自己付出,自己就有義務要回饋對方的愛,這樣才公平。

但是他們本身很抗拒對別人付出,也不喜歡被他人索取的感覺(Gunther, 2014)。

他們有時也認為,自己一旦接受了伴侶的給予,就等於虧欠了對方,對方未來能以此為條件向他們提出要求。

儘管他們知道對方可能不會真的用付出來要求他們,或者也許伴侶要求的內容、也是他們樂於去做的,然而,光是想到自己會喪失自主權、被伴侶控制,他們就會感到不適。

4. 「沒有人愛我,這沒什麼大不了」

有些人對自己持有負面的認知,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

他們花費大量時間來成功說服自己,愛不是必需品,沒有人愛自己也並不痛苦。

自己一直以來都過的挺好的。

而一旦他們接受別人的愛、去敞開自己感受被愛的美好,他們就不得不承認:被人愛是美好的。

同時他們也就會意識到,過去從來沒有得到過愛的自己是多麼的可悲。

同時改變原本的自我認知,去接受自己被愛的可能,意味著他們要改變自己已經習慣多年的模式,去面對新的風險(Hendrix & Hunt, 2004;Swan, 2016)。

也有一些人無法意識到是自己主動拒絕接受別人的愛,但事實上這是他們的潛意識選擇的結果。

有時一旦別人表現出對他們好、愛他們的傾向,他們就會厭惡對方、不由自主地拒絕對方,從而滿足了潛意識拒絕被愛的願望。

也有一些人,只會對不會愛自己的人動心,只會感到那些對自己不好的人有吸引力。

或者他們總是抱怨自己總是關係里無限付出的一方,卻意識不到這其實也是他們自己的願望——因為Ta存在「救世主情結(Messiah Complex)」(Beck, 2006)。

他們認為少了自己的付出和支持,伴侶就會一事無成,需要通過付出來顯得自己比伴侶更優越、更有能力;一旦接受了伴侶的愛,就會破壞自己的優越感。

人為什麼會難以接受愛?

1. 高壓型控制(Coercive Control)的受害者

如果你難以接受愛,可能你曾經遭遇過來自伴侶或者父母以愛之名的高壓型控制

他們可能口口聲聲說愛你,但是你隱隱覺得不是這樣,你感到他們只是打著愛你的名義,試圖控制/支配你,來達到他們自己的目的(Fontes,2015)。

比如,有些父母可能會一直告訴孩子:「我為你付出了那麼多。

」並因此要求孩子對他們付出,和遵從他們的指示。

高壓型控制會瓦解一個人對他人和對愛的信任,讓人認為「當對方向你表達愛的時候,他們只是希望向你索取」。

而有時候,雖然你知道伴侶/父母只是打著愛的旗號來控制你,但你依然認同了他們的說法,認為自己確實已經被給予太多,不應該再繼續接受,並感到自己不該抱怨、為自己的「不知感恩」而愧疚。

為了迴避這種愧疚感,你索性選擇不去接受(Gunther, 2014; Fontes, 2015)。

高壓型控制可能會產生持續的影響(Fontes, 2015)。

甚至,明明你已經離開了過去控制你的人,但你發現自己依然存在對愛的不信任感、和面對付出時的愧疚感。

於是在之後的關係中,你依然迴避去接受愛。

2. 只接受過父母「有條件的愛」的人

有些孩子小時候只接受過父母「有條件的愛」:「只有你滿足了我的期望/達到我的要求,我才會愛你。

」慢慢地,他們感到父母只是愛自己的成就或者優秀的表現,而不是愛他們本身。

為了獲得更多來自父母的愛,他們逐漸習慣偽裝自己,像戴面具一樣,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在外。

這個習慣在他們長大後依然存在。

通過「戴面具」,他們獲得了別人的關愛和注意,然而他們還是覺得,伴侶的愛只是給予這個面具,而不是給真正的自己,甚至,他們會嘲弄那些愛他們的人,覺得那些人被假象欺騙很愚蠢,連帶也輕視對方付出的愛;但在內心深處,他們又為沒人喜歡真實的自己感到痛苦(E. Scott, 2011)。

3. 迴避型依戀者(包括疏離型和恐懼型)

在依戀類型中,迴避程度較高的人——疏離型依戀(dismissing-avoidant)以及恐懼型依戀(fearful-avoidant)——會顯得難以接受來自伴侶的愛。

疏離型依戀的人會持續地拒絕來自伴侶的愛,來避免和伴侶過於親密;而恐懼型依戀者的態度較為反覆,他們有時疏遠,有時也會親近自己的伴侶,因為他們內心深處依然害怕自己會失去伴侶的愛。

一旦他們感到了一些細微的、可能的「對方好像沒有那麼愛我了」的信號(儘管很多時候這只是出於他們自己的想像,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做到無時無刻地關注和深愛),他們會通過立刻首先、主動拒絕伴侶的愛來自我保護。

迴避型依戀的產生可能是源於小時候照顧者的冷漠。

當孩子感到痛苦或者緊張時,他們無法得到來自照顧者的關愛,甚至會得到照顧者不耐煩的訓斥。

漸漸的,這些孩子學會更多依靠自己、避免依靠他人(Shorey, 2015a; Shorey, 2015b)。

4. 低自尊者

低自尊的人傾向於負面地看待自己,認為自己不夠好、或者不值得被愛。

他們會拒絕來自伴侶的愛,來避免和他們的自我認知產生衝突(Hendrix & Hunt, 2004)。

如何學會接受愛?

1. 愛的日記:記錄來自對方的愛

有一些人會忽略來自伴侶的愛的表達,有些人則會否認伴侶的愛。

通過撰寫愛的日記、記錄下伴侶給予的愛,可以讓這兩類人承認並注意到伴侶愛的表達。

在記錄之前,先學著識別伴侶愛的表達,每個人都可能有他們自己獨特的表達愛的方式,比如有些人傾向於用行動表達,甚於通過語言傳達愛意。

在記錄伴侶愛的表達的內容同時,也記下是在什麼場景下,或者因為什麼理由,對方進行了愛的表達。

這樣日後在回顧時,你可以有理有據地和對方討論,你會更喜歡哪些愛的表達方式(Hendrix & Hunt, 2004)。

2. 在其他關係里,重塑對他人的信任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些負面的「自動化想法」,它是在長期的時間裡形成的你的思維定勢。

因為你已經太過習慣,有時候你都注意不到這仍然是一個可以被質疑的主觀想法,並非絕對的事實。

它影響著我們,使得我們不信任伴侶、去迴避或拒絕他們的愛。

要改變不信任,首先我們需要了解自己到底不信任什麼,並通過實際中的行為實驗,來檢驗自己的不信任是不是對的。

如果你覺得在親密關係中做實驗風險太高,可以在其他類型的關係中進行實驗。

你可以先寫下自己信任的朋友。

隨後寫下自己不信任別人的內容,和一件能反駁這個想法的行為。

比如,「我不信任別人會喜歡真實的我」,那麼對應的行為可以是:「我可以告訴朋友一個秘密」。

記錄下你進行實驗的對象,和實驗的結果。

可能你會發現對方在聽了你的秘密後,依然喜愛你。

而如果對方辜負了你,你也可以問自己,對方這麼做是否有緣由,Ta的行為是否意味著所有人都不可信任。

通過實驗,你可能會意識到自己原本的想法是錯誤的(「別人確實會喜歡真實的我」),或者它描述的只是部分的事實(「並非所有人都不會接受真實的我」),從而讓你更敢於信任他人。

3. 練習:允許愛進駐(let love in)

有些人感受到他人的愛意時,他們的身體會瞬間緊繃起來,像在抵禦愛的入侵,有時這種不適感太強,驅使人們退避。

但實際上我們一部分身體在痛苦的同時,也會有一部分是放鬆的,只是我們下意識地關注負面的部分,使得它變得太強烈而難以忍受。

當你感到不舒服時,你可以先感受一下,身體內部是什麼感覺?是焦慮,緊張?隨後深呼吸,告訴自己,負面的感受只是感覺,並不會真的傷害到自己。

隨後,慢慢地將注意力從身上緊繃的部分,轉移到身體上放鬆的部分,例如,如果你胸口是緊繃的,你可以感受一下,自己的腿、手,是不是放鬆的?

這個部分練習的是通過改變對身體知覺的體驗,改變信念,讓自己意識到:「其實我不是完全抗拒愛的,我的某一部分是可以接受愛的。

想像愛像是一團溫暖的光芒籠罩在放鬆的部分上,並從那邊流淌進身體里(Swan, 2016)。

4. 提升自愛:試著喜歡一個和自己有類似「缺陷」的人

對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的人而言,接受愛的前提是要學會如何更好地愛自己,欣賞自己的價值。

有一種方法是,如果你很討厭自己身上的某種特質,那麼,嘗試去喜歡一個也有類似特質的人。

通過發現那部分特質給Ta帶來的價值,你也會意識到自己原本厭惡的部分,也有值得被愛的價值
(Swan, 2016)。

以上。

今日互動:你是一個/你遇到過無法接受愛的人麼?你怎麼理解這樣的人呢?留言分享一下吧~

References:

Beck, M. (2006). Overhelpers Anonymous. The OprahMagazine, 7(12), 103-104,106.

E.Scott, L. (2011). Why the narcissist cannot accept our love. The Path Forward.

FlowPsychology. (2016). Dismissive avoidant attachment disorder style.Flowpsychology.

Fontes, L.A. (2015). Invisible Chains:Overcoming Coercive Control in Your Intimate Relationship. New York: TheGuilford Press.

Gunther, R. (2014). Why can't I let love in? Psychology Today.

Hendrix, H., & Hunt, H. L. (2004). Receivinglove: Transform your relationship by letting yourself be loved. New York, NY: Simon and Schuster.

Shorey, H. (2015a). Fear of intimacy andcloseness in relationships. Psychology Today.

Shorey, H. (2015b). ComeHere-Go Away: The dynamics of fearful attachment. Psychology Today.

Swan, T. (2016). How to receive love. Tealswan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婚姻 | 怎樣維持高質量的婚姻

高質量的婚姻就是指健康的婚姻,而健康美好的婚姻是雙方成功的建立起了一種健康的依戀關係,愛如依戀。愛是依戀,Ainsworth的陌生情境測驗將嬰兒的依戀關係分為三類:安全型:我發現自己比較容易與他...

偷看手機就離婚?我們現在過得很幸福

之前馮小剛發微博說夫妻間查看對方手機的事兒,意思是不要強行查看對方的手機為好,要留點私人空間,不管對方有沒有貓膩,查看對方的手機總會產生一些不好的效果。有時候糊塗一點,才能白頭到老。

我要離開你,因為你太愛我!

這位來訪者,我們叫他狗哥好了。說來奇怪好像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有一個叫「狗哥」的人,名字是那麼的普通,背後的深意卻又那樣的特別。狗哥是一位天生帶有理想主義氣質的男士,經常穿著黑色夾克衫,裡面的格子襯...

目前的感情關係不會有未來的8個標誌

你對你們的關係方向感到困惑嗎?一開始關係往往是開心的,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可能會變得消極而沒有意識到。所有的關係都需要付出努力,如果沒有這些東西,你可能會注意到你感到不滿。看看8個跡象表明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