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書|原來,「傾訴」即是最好的療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人都是害怕孤獨的,誰也不想鬱郁而生,甚至很多名人也會因為孤獨、不被理解而感到痛苦,產生抑鬱。

在生活中我們無可避免地與一些負面情緒不期而遇,如果找不到合適的途徑被傾聽、被理解,我們就容易陷在情緒的旋渦里,周而復始,無法自拔。

當埋藏在內心最深處的情緒被看見、被理解的時候,我們才能感受到溫暖、存在和幸福。

——茲心

如果有保持沉默的藝術,那還有一種藝術是能夠讓人傾聽你的真實想法。

習得後一種藝術比前一種難得多,以至於我們往往不惜任何代價去說服別人,為自己爭取被認可、被尊重的機會,堅定我們存在的價值。

我們經常用「沉重」來描述生命的艱辛,而「輕視」和「忽略」往往更足夠在精神上把一個人壓垮。

能夠被傾聽,這是我們尋找生命意義與幸福的必經之路。

《只想被傾聽》這本書,是由法國著名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臨床心理諮詢師阿蘭·布拉克尼耶所著,他致力於研究人的焦慮、溝通及親密關係的維繫與經營。

書中包含了各種各樣的心理諮詢實錄,描述了不同的人不同的經歷,他們或是因為難以和愛人、子女溝通,讓親密關係陷入僵局,或是因為處理不好職場間的關係,不懂得為自己爭取應得的利益,或是因為內心私密的痛苦無處訴說。

最終,他們或是學會了正確的說話方式,收穫了平等的人際關係,或是通過傾訴,發現、解開了自己深藏的心結,就如書中那些因為悲傷而求助於諮詢師的人所說的:

「我夢想有一個真正的心理諮詢師,我可以向他吐露我所有的秘密,我想他應該會有耐心聽我說話。

如果能找到這樣一個諮詢師該有多好啊,他不會在我還沒說幾句時就趕我走,他有足夠的時間,且耐心、友善,能夠從我的隻言片語中發現我生活中的問題……」

「最可憐、最不幸的人便是無處訴說的人。

年輕人得到諮詢

如果,你想從此告別「沒有人尊重我的努力」「這樣的結果對我不公平」「我好需要你,但我說不出口」「我有好多話,憋在心裡好難受」的狀態,那麼這本書就是為你準備的,它可以幫助你:

·在工作上取得話語權——努力被認可,事情易推進,學會爭取升職和加薪的機會

·在親密關係中不再總是迎合對方——讓親密關係因為交心與平等,成為通往靈魂的橋樑

·在人際交往中保有自己的立場——說出自己的想法,擺脫他人的期待,活出真實的自己

母親和她的小兒子

01:在傾訴中回顧問題的始末

為什麼我們需要回顧?

時間是我們珍貴的禮物。

我們執著於時間表,卻忽視了對時間的認識影響了我們看待和認識事物的角度。

我們的時間,分為三個重要的維度:歷史、現在、未來。

每一個維度的作用,都不容忽視。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強調未來對人的行為的影響,於是引導人們設立目標實現人生非凡的意義。

我們不容易忽視未來,是因為那是每個人都對「世間的美麗在高處」贊同不已。

我們不斷攀爬,又不斷地憧憬頂端的風景。

而埃克哈特·托利則說,要「活在當下」。

人類心理活動有一個共同之處是,有許多時候,它脫離了與當下的關係,壓抑的創傷、回憶和過於理想化對未來的憧憬都很容易激發情緒化行為。

找到當下的專注力量,的確會提高我們眼前的生活品質,可以讓我們真正地找到寧靜的力量。

那麼,為何我們要注重個體自身的歷史呢?我們的每一個記憶都可以幫助我們塑造自我。

在任何親密關係之中,我們關於愛和安全的感受都會隨之注入我們的精神里。

所以,一個人不可以擯棄和隱藏個體的歷史。

幾片雪花形成不了暴雪,一場傷痛也不該蔓延一生。

某些艱難時刻,我們更需要回顧過去的人生。

這是因為,當前的維度和過去的維度是相互交織的:當前的事件之所以令我們受傷,是因為它喚起了曾經的痛苦記憶,那些我們沒能克服、沒能釋懷、沒能戰勝的痛苦過往。

通過對人傾訴,在你挑揀記憶碎片的過程中,你的思路將會變得無比清晰,會發現你真正在意和介意的是什麼,需要改變的又是什麼——甚至不需要傾聽者給你提出什麼建議。

肖像Jonathan側面的發言oreille升Anna-Sarah娘intrieur

02:與我們的幸福感息息相關的四種關係

常見的矛盾分析

哈佛大學80年幸福研究結果表明:和我們人生幸福度的聯繫最為緊密的是,我們人際關係的質量。

在失敗的溝通和關係中,

我們會憤怒:「我告訴你!……」

我們會失望:「你從來沒考慮過我的感受!……」

我們會無奈:「無論我怎麼說,他還是那樣……」

我們會悲傷:「好像生命是某種程度的輪迴,一次又一次發生類似的事情,這道坎我永遠都過不去了……」

所有負面情緒的核心,都是我們未被滿足的需求。

在《只想被傾聽》中,列舉了經常存在於四種人際關係中的問題,相信其中大部分問題你都曾經經歷過。

但很多時候,事情過去你就會忘記,很多矛盾卻並未真正消除。

當你遇到同樣問題的時候,你就會掉入舊有的模式里,循環悲傷、沮喪和挫敗。

所以,認識到問題的存在,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讓我們先把這些問題大致羅列出來,它們是:

一、「與父母及子女的溝通困難」

·每一個難哄的、叛逆的孩子的內心,一定懷有不被父母傾聽和理解的憤怒。

每一個暴跳如雷、控制欲強的父母的問題,在於他們缺乏共情力和語言表達力,也缺乏安全感,結果不僅讓孩子痛苦,自己更痛苦。

·「我也不是不想家,可是一回去不出三天就會和父母吵架」「感覺爸媽總是看我不順眼,想挑我的毛病」。

誇張和極端的情緒表達會在失望之後徹底地宣洩出來,為什麼明明渴望親近,溝通之後卻變得憤怒、挫敗和憂心忡忡,一次次拉近距離卻互相推開。

二、「為什麼愛情開始很美好,卻難以維繫」

·「總是我不停地在遷就,所以我們還是分開了。

」不敢表達內心真實的需求或因被否定和拒絕而選擇放棄自己的立場,一味地遷就,會逐漸將自己置於一個被動的境地里。

缺少被愛的感覺,會讓人變得多疑、嫉妒、自我否定,爆發爭吵直至關係破裂。

·「他變得越來越冷淡,情願打遊戲都不願和我說上一會話。

」「我一跟他說話,他就好像是聾了沒聽到一樣!」 對於一段感情,發生矛盾和爭執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彼此之間的冷淡、輕視、放任、疏遠和漠不關心,我們常常稱之為冷戰,因為這種冷暴力會慢慢的讓我們失望,慢慢的消耗兩個人的愛。

·「我們總因為雞毛蒜皮的事爭吵,好像不吵架兩個人就沒話說,可是吵架多了感情越來越不好。

」「性格不合,經常吵架,每次吵完需要很久去修復關係,可是剛修復好就又會產生新的矛盾。

」有時候,語言才是最有殺傷力的武器。

即使難受,也應該儘量只發泄自己內心的感受,而不是用語言暴力攻擊對方,以免給關係造成難以填補的裂痕。

三、「工作很努力,還是被忽視」

·「我很努力地加班完成了策劃案,給上司審核,可一周過去上司都沒有反饋,我發現他完全忘記了這份文件。

而新來的××工作能力明明不如我,卻很招上司的喜歡,總能及時得到上司的指點……」得不到同事的好感,也不擅長適當地表現自己,埋頭苦幹卻缺乏存在感,感覺自己像個「透明人」,總是被忽視,失去動力,想要辭職。

·「因為別人讓我背鍋,我才發怒,可是一發怒,好像變成了我沒理。

」在職場上用情緒處理問題是最不明智的做法,通過冷靜而恰當的表達而化解矛盾,是我們保護自己的唯一途徑。

四、「沒有交心的朋友可以傾訴」

·「我當時真的很傷心把心裡話都向她傾訴,沒想到她卻告訴了別人!」很多時候,我們把事情憋在心裡,或情願找陌生人、找心理諮詢師去傾訴,就是怕自己最私密的情緒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找一個可靠的人並不容易。

但一定要記住,心底最珍貴的秘密,只能留給值得的人聽。

·「找好朋友抱怨,把身邊的人當垃圾桶,會給人添堵,我不想那樣……」真正的朋友,不是只能夠分享你快樂的酒肉朋友,TA不會站在道德的高度評判你,不會逼你決定而為你留有餘地。

TA最終你,只會建議你,不會強迫你。

03:被傾聽的四部曲

被世界孤立的人,更難抵抗糖果的誘惑

一、把握關鍵對話的時機

1960年,史丹福大學就童年缺乏耐心對成長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從中我們可以明白,要想被傾聽就不能太心急。

實驗是這樣的:一些兩歲的兒童單獨面對一塊美味的糖。

孩子可以選擇把糖馬上吃掉或者耐心等幾分鐘獲得另外兩塊糖。

研究者發現很多孩子立刻就把糖吃了,還有些孩子耐心等待了幾分鐘。

十四年後,研究者比較了這兩類孩子,他們發現前者更容易受到壓力影響,更容易發怒、更加衝動且有打架的傾向。

他們大學入學成績比後者低得多。

接近三十歲時,差異更加明顯:前者應對壓力的能力更差、難以堅持、很難集中注意力、經常走神、智商和情商更低、更加孤僻。

相反,那些更有耐心的孩子長大後,在職場、人際關係和社會上表現更好。

該實驗被稱為「棉花糖實驗」。

「棉花糖實驗」也能啟發想被傾聽的人。

如果我們知道如何做好準備,被傾聽的可能性就更大,因此開口前先要耐心準備。

當某個問題縈繞心頭,希望被人傾聽,最好在溝通前耐心準備。

如果感到有困難,首先應該自我準備,而不是再去找曾讓你失望的人傾訴。

不要相信一切都會奇蹟般地變容易,很有可能還有要克服的障礙。

以下是幾個在溝通前你先要明白的原則:

原則一:不要否認在雙方交流時出現的問題。

原則二:共存和交流的雙方,需要已經對根本性的問題達成共識,這使我們不至於筋疲力盡、做出不合理的妥協。

原則三:確定哪些妥協是可以接受的。

原則四:對應原則三,清楚哪些妥協是不能接受的。

如果在這點上不夠清楚,第一次我們不顧內心拒絕做出妥協,一般還會帶來其他更大的困擾。

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總是更激進的一方在控制溝通。

這會引發不滿和退縮,問題越理越亂,問題更加嚴重,而這正是我們要避免的。

二、不要情緒失控,才能保證主動權

你爭取的是你真正想要的東西,還是只因為感到不甘心?

你是否因為被冤枉、感到委屈,瞬間爆發出怒火,反而激化了矛盾?

要知道每個傾聽者都既有缺點也有優點,生而為人,既堅強又脆弱。

無論你有多麼生氣,也請記住不要用以下這三種表達方式去攻擊對方:

① 「你應該…你至少應該……」

「應該」一旦說出來,就是限制了對方自己的選擇,會讓對方有被壓迫的情感體驗。

當「應該」反覆出現,似乎就是在表達「我說的才是道理,你沒有道理」。

這種說話方式給人的被侵犯感,反而會容易讓對方做出相反的行為(即使違背TA本來的意願)。

② 「你為什麼不能?」

當你這樣反問對方的時候,就是在跟對方表達,你不聽我的,你不按我說的去做就是錯的,有問題的,糟糕的,不可理喻的,我不能理解也不想理解。

就像如果經常對孩子說「你為什麼不能先寫完作業再去玩」,孩子會對寫作業更加反感,同時對「玩」和「放鬆」產生隱隱的罪惡感留在心裡。

③ 「算了,別解釋了」

這句話的攻擊意味很強烈。

直接表達了對對方的不信任。

生活中發生了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情,這個時候,也許有一個人就試圖向另一個人去解釋,自己為什麼會讓這件事生,希望以這種解釋的方式,讓對方看到自己的內心想法,並得到對方的理解。

用這種方式報復對方,好讓對方為之前的事感到愧疚難受,聽到這話的人的確也會感到絕望和難過。

不過,說這種話雖然當時心裡痛快,卻放棄了修復關係的機會。

如果不是你我不會確定 朋友比情人更懂得傾聽 我的弦外之音,我的有口無心 我離不開Darling

三、同樣設身處地理解對方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他的故事,他的個人感情,自己的價值觀。

為了能夠暢所欲言拉近彼此的距離,我們需要找到關係當中的平衡點,不靠自己的想像虛構出來一個他人的形象去評價和抱有期望。

而且,每個人思考的速度不一樣,思考很快就答應的人反而容易反悔,給對方深思熟慮的時間是很必要的。

不要忘記把對對方的期待坦誠相告。

四、好的表達,需要有一定的技巧

我們先來看兩個小故事吧:

×一個基督徒問牧師:我祈禱的時候,可以抽菸嗎?

×牧師當然是拒絕:不行,這是對主的不敬,你怎麼能有這種想法!

√另一個信徒問:我在抽菸的時候,也可以祈禱嗎?

√牧師非常欣慰地回答:當然可以,你是主的好兒女!

×您的管理太霸權了。

√您的管理很規範,等級分明。

這兩小故事告訴我們,只要換一種表達方式,你可以讓對方回覆你預想的結果,或把自己的真實看法用禮貌的方式表達出來

——————對於生命中不得不面對的難過和失落,為了不把所有悲傷都深埋心底,我們其實在尋找一條出路。

值得注意的是,這世間所有的,都是由自己而人,以自己為中心而不斷擴大的。

傾聽與被傾聽都是一門藝術,其實只與你自己有關。

打開自己,用心體會,只有擁抱內在的真實,我們才能超越自我。

等你敞開心扉的時候,你會發現——更富足、更完善的人生,在等待著你。

而這本書,將是一份永恆的禮物,你會同千千萬萬的人相約,和迷失的人一起探尋出你心中的那道光芒。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學會正確溝通,不然會讓「小三」上位

在生活中,很多情侶夫妻因為「小三」而分手,甚至反目成仇。我們大都會把原因歸結於小三身上,但是經過調查發現很多時候讓小三趁虛而入的原因還是出在情侶雙方身上。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良溝通。

點讚力,是親密關係的興奮劑?你知道麼

一位讀者榕同學給我發來了求助消息:你好,很抱歉打擾您的生活。我是一名研究生,遇到了一些情感的困擾想請教您。最近我喜歡上了一個女孩,她本科不是我們學校的,後來研究生才分來了我們一個教研室。她和我一...

失戀的人要思考的十大問題

失戀的人應該懂得,從一段失敗的戀情中去成長,去學習,提高自己的情商,掌握處理情感問題的技巧,要比挽回和修復一段有問題的親密關係是更重要的事情。當然,挽回和修復也會讓我們成長,但是挽回不是長遠目標...

好好說話很重要,關鍵是,怎麼說?

好說話是一種生存技能。最近有兩條消息讓我感觸尤其深。一則是《花兒與少年3》古力娜扎和江疏影吵架的八卦。看娛樂報導是因為洗澡順序這點小事,引發的「互懟」。導火索是江疏影很強硬的說:「都別讓來讓去的...

愛到最後要怎麼做才好

我們常說,相愛容易相處難。當兩個人的想法不一致時,他們可能會用激烈的爭吵宣洩情緒;也可能會為了避免吵架而選擇逃避問題,要麼壓抑自己,要麼選擇冷戰。不管是選擇哪一種處理方式,兩個人的親密關係都會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