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係中,我們為什麼不願意談論自己真實的感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當我們說起「情感」的時候,我們很多時候都會用到一個動詞,「流露」。

中文奧秘無窮,這個詞正很好地體現了情緒、情感所具有的流動性——它們是可以流淌的——而這種「流動性」正是人和人之間,能夠進行良好溝通、推進關係不斷發展變化、進而產生深刻連結的其中一個關鍵。

我們總以為,在親密的人之間,情感本應可以很自然地在兩個人之間流動起來。

但在現實的經驗中,流露情感往往是一件很難的事。

即便是和自己熟悉多年的伴侶在一起,我們往往也無法接收到對方真實的感覺,甚至無法向對方傳遞出自己真實的感覺。

美國註冊臨床社工師(LCSW)Brian Gleason通過他多年的臨床工作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對於在一起數十年的長期伴侶來說,他們會起衝突的最常見原因,就是一種被Brian稱為「不流動(Disfluency)」的東西。

也就是說,在他們之間,情緒無法自然地、健康地流動。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情緒流動性(Emotional Fluency)。

什麼是情緒流動性?

親密關係中的情緒流動性,指的是雙方能夠運用情感的語言,準確地溝通他們的感受和內心的狀態。

擁有較好的情緒流動性的人,能夠在關係中不帶評判性、不含附加條件地體會和表達真實的情緒,也能夠有意識地、創造性地運用情緒。

你有沒有曾經在某個時刻,感覺到你和對方之間,雖然沉默不語,卻有豐富的情緒在那一瞬間的空氣里涌動。

你們雙方都能感受到它們。

那些情緒、情感被你的身體直接地接收到。

無論那些情緒是什麼,那一刻總是動人的——你們真正感受到兩個靈魂的相遇。

可惜,這樣的時刻並不多見。

「對於很多伴侶來說,談論他們真實的感受,都好像在說一門外語那樣艱難。

」哥倫比亞大學教師學院的Lynn Pearl說。

親密關係中,人和人的距離是更緊密的,因而它也就會比一般的人際關係更多地激發我們的情緒。

我們時而感到渴望,時而焦慮,時而喜悅,時而甚至會感到厭惡。

對關係的長期發展來說,如果你希望你們之間的默契越來越深,信任程度不斷提高,你們都需要更多地理解自己,也理解對方。

此時,把這些情緒變成文字傳達出來就十分關鍵。

是通過語言化的過程,我們得以讓對方知道自己皮膚以內的世界裡在發生什麼,對方才能逐步了解清楚我們「運行的機制」。

這種「把情緒轉化為語言」,通過溝通讓這些情緒得以在兩個人之間流動的過程,正是關係中的共情能夠發生的前提。

兒時我們也許有過對愛情的幻想,「我什麼都不用說,ta全部都能懂得」,其實是不切實際的。

若不能調整這個期待,則註定會有許多的憤怒和失望。

Gleason說,他的臨床經驗和親身經歷都讓他認為,伴侶越多地通過對方的外在行為作出反應,越容易感到惱怒、失望、越容易對對方作出不真實的批判;而只有體會著對方內在世界正在發生什麼,才會有更多的「愛的感覺」。

而讓情緒流動起來的能力,其實是童年、青春期發展中應該習得的一項重要的認知任務。

我們在長大的過程中,學著社會對於情緒的命名,學著辨別自己內在複雜而瞬息萬變的感受,學著把感受變為語言。

一開始可能我們的表達很困難,能夠用語言表達出的僅僅是感知到的萬分之一,而且所使用的語言也偏模糊、籠統、不精確、短。

逐漸的,我們能夠準確捕捉到更多層次的情緒情感,所使用的語言也更豐富、精準。

研究現實,這種精確表達感受的能力被證明對我們的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即能夠確定目標、制定計劃、進行調查、最終做出成功表現的能力)也有很大影響。

那些在情緒的表達上表現好的人,執行功能更強;反之則更弱(Sass, 2013)。

(簡而言之,能夠表達情緒的人往往能力也強……)

「但許多人在成長和受教育的過程中,並沒有學習到如何用情感的語言來與彼此交流。

」 Gleason說。

很多人自己就無法表達,也無法接收和理解別人的表達。

是什麼阻礙了我們情緒的流動?

對情緒流動的阻礙,有一部分社會原因。

社會文化不鼓勵我們表達情緒,不鼓勵我們承認一些「不好的」情緒,比如脆弱、沮喪、憤怒。

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學會了否認自己的情感。

這種對情緒流動的負面評判,更鮮明地體現在對男性的評判上。

在情感的表露上,一個男性在很多時候是不被賦權的,社會對男性的期待是比女性更「堅強」、「剛毅」和「有韌性」,比如我們會說「男兒有淚不輕彈」。

如果一個男人願意感受和表達情感,可能會被低估、嘲笑和評判,被認為是「軟弱的」、「失敗的」,或者被貼上「女性化」的標籤。

有的人甚至會認為,一個男人如果表達豐富的情感,可能是因為在童年時受過創傷或侵犯,而變得不健康或者不正常(Greene, 2016)。

除了社會的影響,我們自身也會不自覺地迴避情緒的流動。

在我們當中,有很多人習慣了否認情緒的豐富性和健康性,會給自己的情緒下負面的判斷,認為它們是不應該出現的,會因為自己出現了某些情緒而感到羞恥。

當我們自己去抵制情緒流動的時候,可能是因為以下原因:

1. 允許情緒的表達和流動會使我們脆弱。

Lynn Pearl(2012)認為,因為害怕脆弱,而不願意建立情感的連接,是情感流動性失敗的核心障礙。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與人建立連接都是基本的需求,但是,與他人建立情感的連接、傳達真實的情緒,也就同時意味著我們「允許自己脆弱」,「允許自己有被傷害的可能」(Berne, 1961)。

你們在更親近彼此的同時,也更容易被彼此傷害,因此,為了避免被傷害的可能性,我們會拒絕流露和傳遞真實的情感。

對於伴侶雙方來說,傳遞情緒都是一種「冒險」(特別是在這種溝通建立的一開始)。

一方面,面對自己的脆弱,在我們看來是危險的;另一方面,表達和接收情緒,特別是那些負面的、帶有憤怒的情緒,在我們看來也是危險的,因為它有可能會觸碰到對方的脆弱。

2. 在溝通的過程中,我們並沒有說著同一種語言。

如果你注意和自己伴侶爭吵的方式,就會發現更重要的不是你們所爭論的內容,而是你們爭論的狀態和立場。

有時候,雖然你們說的是同一個詞語,但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用自己的理解去體會他人的意思。

你們對對方的行為、舉動、語言的理解,未必是對方真實所要表達的。

爭吵經常會進入這樣的狀態:你並不能夠識別出自己在生氣什麼,也不明白對方真的在說什麼,你們都是基於自己的語境,在和自己想像中的對方對話。

3. 我們並不把彼此當做同盟者,而是競爭者。

對於一些伴侶來說,他們在溝通中沒能使情緒流動,是因為並不把彼此當做可以相互支持的「同盟者」(ally),而是當做競爭者、敵人或者陌生人(Pearl, 2012)。

他們把這段關係看作是權力的爭奪,在每一次討論中都想要成為勝利的一方,因此,他們對情緒的表達是攻擊性的,目的是獲得勝利,而並不是真正的情緒傳達。

當情緒無法流動時,

我們的關係會變得怎麼樣?

當情緒無法流動時,親密伴侶之間容易形成三種關係的動力模型(dynamic patterns)(Pearl, 2012):

1. 憤怒的伴侶(angry couple):

他們的溝通總是陷入互相責備和咒罵中。

他們總希望證明或者宣告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他們總覺得自己站在道德的高地上。

2. 退縮的伴侶(withdrawn couple):

他們是互相迴避的一對,被稱為「沒有衝突的伴侶」(conflict-free couple)。

在依戀類型理論里,他們往往都是「迴避型」。

在表面上,他們雙方對關係都很滿意,很少有直接的衝突,但沒有真正的情感交流。

由於害怕破壞關係的現狀,他們不會用語言去表達恐懼,但會有行為上的表現:生悶氣、迴避眼神的交流、長時間的沉默。

3. 接近-退避的伴侶(puesuer-distancer couple):

在依戀類型理論中,這是「痴迷型」和「疏離型」的結合。

在他們當中,總會有一方試圖接近,而另一方不斷退避。

但兩個人的反應都會促成兩個人形成互動的循環:正是一方的接近促成了另一方的退避,也是一方的退避促成了另一方的接近。

下面是一則「接近-退避」的伴侶的對話:當一個人專注於批判和憤怒的時候,另一方往往忙著進入「防禦模式」,忙著去否認指責,從而停止了傾聽。

儘管這三種伴侶有不同的表現方式,但他們的共同點是,伴侶雙方的溝通是無效的,都會產生強烈的孤獨感和異化感。

那麼,如何更好地使情緒流動?

1. 不攻擊、不迴避,學會「吐露」。

根據Wile(1981)的理論,當我們在親密關係中想要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或者擔憂時,有三種方式:攻擊(attack),迴避(avoid)或者吐露(confide)。

但對於以上三種伴侶來說,他們只會選擇前兩種方式(阻礙情緒流動的),而不會選擇第三種「吐露」的方式(促進情緒流動的)。

而「吐露」——對你信任的人表達私密的事情和想法——恰恰是傳遞情緒的一個關鍵。

它是不誇張、不迴避地描述你的感覺。

「吐露」也是對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一視同仁的,不能只表達憤怒、傷感或恐懼,也不能只表達愛、關心、欣賞和需要 (Gleason, 2016)。

不懂得如何使情緒流動的人,在對另一半存有擔憂或者不好的情緒時,就會以攻擊或迴避的形式表現出來;但能夠使情緒流動的人,則會吐露這些想法。

比如:

當我們在擔心對方不重視自己的要求時,攻擊的人會說:「你從來就不會去做那些我想要你做的事」,「你為什麼總是遲到?」

而吐露的方式,則是誠實地說,「我有點害怕你會不在意我的需求」,「你來晚了,讓我很擔心。

當我們害怕對方不愛自己的時候,迴避的人會表現出一切都很好,但會把這樣的猜測放在心裡獨自生氣,在心裡疏遠對方,或者以自以為的同樣的態度來對待對方——實際可能是自己主動把對方推遠。

而吐露的方式,則是和對方表達出,「我擔心你對我的興趣並沒有那麼大」,或者「我擔心你已經不再愛我了」。

這並不會讓你處於什麼「競爭中的被動地位」,它可能會讓你受到一些傷害,比如拒絕,但長期來說,它是最能夠讓真正喜歡你的人靠近你的方式。

2. 學會「具體化」自己的感受。

在真誠地與他人溝通之前,我們先要真誠地面對自己。

有時,你可能只是感到在這段關係中不舒服,或者很疲倦,但並不知道在自己身上發生了什麼;這時,你首先要識別自己的情緒,允許自己去完全地感知自己的情緒;然後是對自己的情緒負責,有效地運用它們,表達它們。

比如你不能簡單的說「我不舒服,我就是不舒服。

」你要學著去體會和分辨,是內疚?是失望?是尷尬?那些情緒讓你想到過去曾在什麼樣的情境中體會過?把那個情境也分享出來,用更長的話語去嘗試表達和溝通,直到你確認對方理解了你的意思。

3. 能夠使情緒流動的,不只有語言。

語言是我們表達情緒的主要方式,但還有其他方式可以用來「助攻」,比如眼神的注視和身體的觸碰。

凝視(gaze)被證明是傳遞情緒的好幫手,因為當你注視另一方時,會讓對方感覺到自己是被欣賞的、被注意的、被理解的。

注視對方的眼睛,也能夠幫助你們在難以用語言交流時打破僵局 (Furnham, 2014)。

觸摸也會幫助我們情緒的流動。

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就需要母親的觸摸來讓我們感受到「我在這,你很安全」;在成人之間的親密關係里,觸摸、擁抱等身體接觸不僅能提高催產素水平、舒緩心跳(這些好處不僅對於接受動作的一方,對發起動作的一方也是如此),而且,當你不知道怎麼去用語言表達情感的時候,觸碰是開啟情感交流的好方法 (Field, 2014)。

研究表明,在人際交往中,比起中性的信息,那些富有情緒的信息(話語/事件)會更加鮮活地留在我們的記憶中(Kensinger, 2003)。

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回憶起一段感情的時候,經常會記得的是那些帶有情緒的片段,無論是這些情緒和記憶對我們來說是正面還是負面,是高興還是痛苦。

「他們真實地沉默下來。

有那麼一個瞬間,黑夜在他們周身瘋狂地涌動,夾著所有往事、慾望、仇恨、分離、死亡、幸福、希望、欺騙、懷疑、信任、依賴、失望、損毀、執念、恐懼、抗拒、偽裝、糾纏、對峙、競爭、疾病。

以至於多年以後當她回想,似乎還能瞬間回到那個時刻里去。

我始終認為那樣的時刻是有靈魂存在的證明。

相信你明白我的意思。

以上,新年快樂!辦公室-文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親密關係里,最好的溝通方式是什麼?

-01-無論在哪個國家哪種年齡階段,我們都離不開親密關係,它是我們獲得幸福感最重要的來源。曾經有一些研究者去採訪了那些即將死亡的人,什麼是他們最割捨不下的,幾乎90%的人都把親密關係放得很靠前。...

如果你學不會好好地和對方說話,怎麼辦?

通常我們的第一反應和表達並不是通過理性思考之後,而是當下跟著情感情緒脫口而出的。特別是在氣頭上,情緒不好的時候,更加沒有辦法去理性地讓自己好好說話。往往我們的覺察可能在事情的過後,冷靜下來之後,...

你有多久沒和一個人說說心裡話了?

問一個問題:你有多久沒和一個人說說心裡話了?相信80%的人看到這個問題後,會沉默的。再問一個問題:你有多久沒和你的愛人說說心裡話了?相信90%的人看到這個問題後,會沉默的。我們經常討論情感,討論...

戀愛心理學——負面實話轉個彎再說

許多當事人來諮詢與伴侶的溝通問題時,經常會卡在說實話這個點上。當一方抱怨著另一方總是愛挑毛病,甚至咄咄逼人時,對方一句可是,我說的是實話啊!就可以把溝通堵死。說實話是種假議題對關係有幫助才是關鍵...

不爭不吵的愛情,是一個騙局

吵架是很多親密關係中都會出現的情境,有些人覺得要是能不吵架該多好。如果你生氣了,對方讓你「靜一靜」,他在表達不想跟你吵架的意願,可是你卻會覺得對方不愛你,這個時候你需要的是發泄一下負面情緒,而不...

一個家的福氣,藏在男人的脾氣里

男人的脾氣,決定一個家的福氣我們總說「媽媽決定了一個家庭的溫度」,可媽媽們說:是爸爸先影響了媽媽的情緒,也就決定了一個家的溫度。我們總認為女人才理所當然有情緒,卻總是忽視,男人其實也需要同樣的情...

相愛的婚姻要擅於溝通

戀愛容易,婚姻卻難。吸引一個人,讓一個人愛你不難,難得是兩個人一輩子吸引,互相關愛。婚姻生活矛盾重重多是因為不懂溝通,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衡量對方,自作主張為TA著想。有人出過一個測試題,測試一個...

夫妻相處時如何在生氣的情況下合理表達情緒?

很多人其實有誤會,以為表達憤怒會讓關係疏遠,所以,一些人在情緒方面,是壓抑的。再加上中國人向來喜歡報喜不報憂,在親密關係中差不多也是如此。不直接溝通,而是等著負面的情緒淤積,直到沒法自我排解,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