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間所有的吵架,都是因為:「我沒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李松蔚

事實上,「我們該如何吵架」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既然是吵架,哪裡會有應不應該一說。

絕大多數人對這件事幾乎沒有控制的力量。

倒不是說不想控制。

吵架不好,對人造成傷害——對關係里的雙方都是如此。

有誰不明白這個道理呢?可能的話,每個人都情願避免這樣的傷害。

問題就在於,雖然一段關係里的雙方往往都有這份願望,他們中的很多人仍然一次次地捲入傷害中。

詭異的是,常常沒有人說得清楚,誰才是主動的肇事方。

妻子怪丈夫:「你從來不關心我的感受,你知道我對你有多失望嗎!」丈夫怪妻子:「你總是在表達對我的失望,我為什麼要關心你的感受!」

雙方都身不由己陷入了戰局,不得不被迫應戰。

於是既成為了受傷的一方,也成為傷人的一方。

兩邊合到一起,像一條銜住自己尾巴的蛇。

儘管嚴重的吵架會對關係造成破壞甚至毀滅,但適度的吵架就像「發燒」一樣——難受自然是很難受——是有機體對某個更深層問題的一種應對方式,具有積極的適應功能。

從來不吵架的關係有時候就好像從來不發燒的人,要麼健康到了極致,但也有可能,是虛弱到了極致。

我認識一個家庭,年輕的夫妻每天都會吵架。

我問他們吵架的起因是什麼,他們說是各種各樣的瑣事。

一起逛個街就能吵架,吃飯吵架,看電視劇也吵架,總之就是性格不合。

在餐館點餐,丈夫說想吃牛肉,妻子說想吃魚。

丈夫說那就點一份牛肉再點一份水煮魚好了。

妻子說點太多了吧,到時候又吃不完。

丈夫說吃不完打包唄。

妻子說打包也沒意義,你看我們都懶得在家做飯。

丈夫沉下臉,說想吃魚的是你,現在嫌多的也是你,你說怎麼辦。

妻子說我也不知道怎麼辦,反正我不喜歡你說話的語氣。

兩個人這麼說著說著,就吵起來了。

我問他們,如果不吵架的話,那頓飯會怎麼樣。

夫妻倆都說很好啊,不吵架的話就很好啊。

我問怎麼個好法,他們說那我們就安安靜靜地吃頓飯,吃完一起回家,看看電影啊,刷刷微博,然後就睡覺了。

我問,你們會聊天嗎?他們說可以聊一聊工作上發生的事。

聊完了之後呢?他們想了想,說好像確實也沒有更多可聊的,畢竟在一起這麼久了。

那種安安靜靜的,各玩各的狀態,也許就是這段夫妻通過吵架所迴避的。

所以對他們來說,吵架有點像一種特殊的互動遊戲,填補了他們現實處境中的情感空白。

通過兩個人看似無意的,心照不宣的相互碰撞,雙方都感應到關係當中某種緊繃的張力,另一方面,這種碰撞也疏泄了一部分張力,使得它不至於以更具有破壞性的某種方式積蓄或引爆,導致更嚴重的後果。

丈夫說每當他在工作中遇到壓力,表現得很煩躁,妻子就會安慰他,這時候他們完全沒有爭吵的動力,「回到了最好的時光」。

或者妻子在考研複習中遇到了挫折,丈夫也可以提供溫暖的支持:「沒問題,考不上明年重來」。

那些不如意的時刻,反倒是結婚以來最寧定的瞬間。

——所以,爭吵是用來替代生活中其它的挫折。

他們不允許自己停留在一切安好的狀態里,必須要滋生一點衝突。

他們在恐懼什麼呢?如果一切順順噹噹,他們又無架可吵的話,這對夫妻究竟會怎樣?繼續問下去,如果丈夫工作平穩,如果妻子考上了研究生,如果兩人安安靜靜,沒有別的事情可發愁,按照計劃,他們就會要一個孩子。

那也許是他們共同迴避的生活走向。

也許他們會害怕這個孩子;他們會請老人過來幫忙,也許他們還沒準備好過三代同堂的生活;丈夫會有很大的經濟壓力,也許他不願意承認家庭給自己帶來的負擔感;妻子會從職場人變成一個莫名其妙的研究生媽媽(反正辭職帶孩子,不如順便拿個文憑),也許她根本不想念這個研究生。

如果不去正面處理這些可能的壓力,僅僅是讓他們不吵架,問題不會解決。

也許會通過更嚴重的心理症狀,甚至婚外情來表達。

也許他們會變成一對空洞的,無話可說的伴侶——相安無事,各自心如死灰。

在那個時候,回想起當初一起在餐館吃飯,熱熱鬧鬧吵架的日子,也許會意識到吵架有多可貴。

當然,這種說法本身過於討巧了,好像把吵架當成了一種策略,一種無意識的挽救關係的努力。

事實上沒有人會希望有意發起一場吵架。

大部分的時候,我們也試圖選擇用更心平氣和的方式處理問題:「親愛的,我不想跟你吵,我只是想提一個建議……」對方冷笑一聲:「你每回都不跟我吵,你正確!你他媽最正確了!」梆!吵架開始了。

不管你對於吵架有怎樣的偏好,習慣於講道理也好,拼嗓門也好,尖酸刻薄也好,綿里藏針也好,暴跳如雷也好,置之不理也好,辱罵摔東西甚至大打出手也好(不,最好還是不要大打出手)……大多數人表達的其實都是自己的委屈,所有委屈的感覺無非三個字:「我沒錯。

」為什麼我們拚命攻擊對方呢?就像一場拳擊賽,只能留一個人站著。

如果我沒錯,那錯的只能是你。

「知道我為什麼生氣嗎?因為你說了那句話 / 做了那種事!」

但是事實上,對方想表達的感受也是同樣的三個字:「我沒錯。

」換句話說,對方也在努力證明,錯的那個人是你。

——這怎麼可能呢?但是雙方的委屈都是真實的。

如果兩個人都委屈,那我們關係中的問題到底應該怪誰?

很多吵架愈演愈烈的原因,是因為雙方都相信這件事是對方能夠「控制」的。

他們把權力交給對方,也把責任踢給了對方(「你一定是故意的,你怎麼就不能控制一點!」)。

而藏在「我沒錯」背後的,其實是一種「我無力掌控」的深層恐懼:如果這段關係我無力掌控,那它是不是就完蛋了?如果直面這種恐懼,而不是以別的任何方式退縮的話,我們會發現內心深處真實的聲音並不是逼著對方認錯,而在委屈地表達:「我需要你。

我需要你,我那麼需要你,像無助的孩子一樣需要你。

不管我多強硬,或者多麼激烈地證明我沒做錯任何事情,多麼想通過傷害你的方式保護我們的關係,本質上是因為我知道自己的無力,在你面前我根本沒辦法保護自己。

就像發燒。

我們對疾病充滿恐懼,但我們其實對身體做不了主。

沒人能保證不發燒。

而如果不是因為發燒,我們就意識不到身體深層的需要。

外人會出很多主意:「你哄一哄她不就好了嗎?為什麼不哄一哄?」

如果你真的在乎這段關係,你會知道為什麼。

也許你最後會哄一哄,但也許不會。

無論哄還是不哄,你都會在心裡堅持:「我沒錯」。

——這恰恰不是強硬,而是軟弱。

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軟弱,不管你事實上有多強。

除非從一開始就決定不依賴任何人,那樣的話你更容易從關係里脫身,但也許會更孤獨。

軟弱沒什麼不好,它恰好是我們當初走到一起的理由。

因為軟弱,我們相互依賴,我們從內心深處需要對方,希冀對方對自己好一點,同時我們又知道自己對這一切無能為力,隨時朝不保夕。

我們還知道,同樣的感覺對方也有,與自己一模一樣。

——對親密的恐懼和依賴讓我們彼此靠攏,彼此傷害,又彼此珍惜。

有時候,關係里的雙方通過吵架,是提醒自己不要忘了這一點。

有個詞叫相愛想殺,吵架,說到底也是愛的一部分,因為我們害怕失去,害怕事情脫離我們的掌控。

對親密的恐懼和依賴讓我們彼此靠攏,彼此傷害,又彼此珍惜。

凡是人,幾乎就不可能沒有親密關係的煩惱,親密關係並不僅限於男女的愛情關係,只要兩個人親密到一定程度,向對方敞開到一定程度,室友、同學、同事、朋友、家人等,都可以算是親密關係的一種。

《親密關係》告訴我們如何穿透自我障礙,用愛釀造幸福秘方——沒有人能年復一年地活在火辣、熱情、浪漫的親密關係之中,但我們能在親密關係的旅途中,學習面對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質,學習接受和放手,最終找到通往愛和幸福的橋樑。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關於兩性之間的差異,你又知道多少?

差異可以導致誤解,誤解可以導致衝突。但差異並不一定會帶來衝突。當我們用你死我活的眼光來看差異的時候,它就容易演變成為衝突,但是如果我們用一個新的眼光來看差異和衝突,就會完全不一樣了。

愛情最好的模樣便是好好說話

前段時間,微博一個小視頻火了,視頻里的小情侶進行真心話遊戲,互相吐槽對方的缺點,但原則是不能生氣,如果真的是自己做的不對,就要改正。很多人以為這樣的問題拋出來,最後結局一定是大吵大鬧著結束,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