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暴力—你曾被精神虐待過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我不知道這種以一個人的情緒和心理手段來折磨另一個人的事兒是不是人類所獨有,但是《冷暴力》這本書中用案例和數據指出,這種情況比你想像的要普遍很多。

每個人自認為獨一無二的經驗,事實上與很多其他人雷同。

精神虐待每個人幾乎都經歷過,而且經歷過的人數遠比會寫這個「虐」字的人多。

(趁進入嚴肅話題前,趕緊先笑笑。

)大多數人其實讀了《冷暴力》,多多少少會勾起自己的一些些共鳴。

書中的情況也許正發生在你的身邊甚至你的身上。

精神虐待比起顯性的肢體暴力和行為虐待來說更加隱形。

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冷暴力持續時間不長,施暴程度不深,也可能是別人對你,也可能是你對別人。

作為人類負面情緒的一種,就如同與陽光同時存在的陰影,它一直就在。

如果你相對的理性,倒也沒那麼可怕。

但是《冷暴力》的作者想要極力呈現的,是那種施虐者和受虐者雙方都不自覺的進入的一種漩渦,糾纏不清,越滾越深,雙方都深陷其中的可怕狀況;如果沒有外力的干涉使得一方覺醒,最終的結果將會導致受虐者的爆發反抗或者自我毀滅,而這兩種情況都是悲劇的來源。

即使你僥倖逃脫,那些傷害已經千真萬確的永久的存在在你身上,你的心理狀態已經多多少少地被永久改變了。

我曾經私以為這其中對雙方也有一種所謂的「快感」存在,施虐者的快感比較明顯,而受虐者在其中不斷的將自己的困惑、受傷轉化為忍耐,自己會為對方找行為合理化的理由,從而安撫自己繼續存續這種關係。

這找到的片刻心安,是不是也是一種「癮」,而「癮」的存在,是不是就是某種「快感」的存在?

讀這本書前,我一再提醒自己要保持讀書的「高空感」。

不要由於作者用了某種煽情之術而失去了對其行文框架和敘事邏輯的基本理性判斷;反常的虐待心理和反常的受虐心理,令人好奇、著迷,也讓人感到恐懼。

讀完這本書後,我送了口氣。

作者作為醫學博士、精神分析學家、心理治療師,在客觀性、嚴謹性和描述手法上,帶有足夠專業的態度和學術精神。

作者表明她是站在受虐者一方,課題的名稱為「被害人學(victimology)」。

而此研究課題原屬犯罪學,目前已發展成心理學的一個分支。

這種理性的光輝,是人類勇敢面對自身局限和解決情緒問題的希望之光。

1. 我們的棲息之所也是精神虐待的存身之地

與其他人類心理問題類似,有人的地方,這些惡魔也如影隨形。

婚姻和家庭關係中,一方對另一方的疏離、冷淡、苛責、嘲諷、謊言以及態度的反覆無常,都是冷暴力的具體表現。

夫妻間的精神虐待往往起源於其中一方的掌控欲被激活,當發現「所愛的人」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或太過依賴彼此的關係,精神虐待的衝動便會升起。

為維持對伴侶的全盤掌控,一定得把對方鎖在依賴或獨占的關係里。

當然,這樣的關係還有父母對於子女,尤其是對於年幼的孩子。

無論是目睹父母之間的精神虐待,還是承受父母衝突轉嫁而來的傷害,或是直接遭受父母對自己的精神虐待,都將深深改變這個孩子的人生態度,在心理的底層落下烙印,在某個時機會被再次激發。

在正常相處的家人關係中,即便有掌控的元素存在,也應該是能對相互關係產生正向的強化作用;而自戀的施虐者往往有著關係中的優勢,他們令伴侶處於陰晴不定、無所適從的情境中,藉以施展掌控力,彼此的關係卻走向深淵。

受虐者在這種關係中,會認為自己天生有瑕疵或者後天有過錯,缺乏自信,繼續不斷的維持這變形的關係。

兩者懷揣著可怕的變味的「理想主義」,不敢面對和承擔關係失敗破滅的後果,繼續維持著這種遊戲。

職場中的精神虐待一般是上級對下級,拒絕溝通、打擊信心、破壞名譽、孤立、欺凌、迫使受虐者犯錯、性騷擾等等手法令人膽寒。

這裡明顯能看出力量優劣對比,而其他與受虐者平級的人出於利益的考慮,往往會成為施虐者的幫凶,將職場的精神虐待轉化為群體化行為,成為一個獨特的實體。

某人之所以成為施虐的目標,就在於這個人有能力抵抗權威,即使在壓力下亦然。

他要不就和整個團隊對抗,要不就投降。

施虐方為維持對下屬的權力和控制,會採用一些看似無惡意的計謀,若受害員工反抗,壓制力道就會變得更強。

上級通過濫用權力凱彌補脆弱的自我形象,當下屬擔心失業別無選擇只能就範時,他們更是得以為所欲為。

理論上濫用權力不會針對特定對象,往往只是拿弱者開刀,上行下效的涓滴效應(trickle-down effect),可能使此種情況從最高層延伸到小主管。

蔓延在公司的所謂潛規則,使企業文化成為害人工具。

當然也有少許案例是下級成功施暴於上級,這同樣是力量對比的問題。

2. 精神虐待的起承轉合

作者對精神虐待的發生和發展過程,進行了展開的分解。

自精神虐待關係開始,施虐者首先引誘受虐者,繼而向受虐者施加影響力,其終極目標在於掌控他,讓他毫無自主判斷力。

精神虐待會經歷兩個大的階段:人格腐蝕和公開暴力,而每個階段,均有相應的特質:

(一)人格腐蝕

誘惑期

影響掌控期

(二)公開暴力

恨意表面化

虐待行為起效

受虐者崩潰,反抗或自毀

—人格腐蝕:誘惑期

人之所以會被誘惑,是由於人有成為保護者的本能。

而施虐者施展誘惑是出於自戀,所以目的是要成為對方眼中唯一著迷的對象,也是他自己令人喜愛的形象。

例如需要保護的孤僻大男孩,無辜受難的善良女子等等。

自戀者的引誘行為,會使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分界產生混淆和腐蝕。

這不是移情作用,例如為了維繫熱戀之情人們會理想化心愛的對象,不願意承認對方有任何缺點。

施虐者的引誘更接近一種兼并,以抹殺對方為目標。

受虐者的存在被視為威脅,而非互補。

—人格腐蝕:影響掌控期

所謂影響期,即在未經過討論的情況下,引導他人以不符合其本性的方式思考、做決定和行事。

為了牢牢的掌控受虐者,施虐者需要一種能夠製造溝通假象的程序—一種單向溝通,目的不是維繫關係,反倒是為了保持距離,阻止雙方做有意義的交流。

拒絕直接溝通

言語歪曲

撒謊

運用諷刺、嘲笑、輕蔑的伎倆

利用矛盾

否定人格

離間與征服

展現強勢

這種扭曲的溝通旨在讓受虐者更容易被利用。

真實資訊被阻斷了,仿佛斷電般讓受虐者陷入一片漆黑中。

暴力即便不是口說,經過粉飾隱藏後,仍可通過非言語的方式或暗示傳達,給受虐者造成極大痛苦。

—公開暴力:恨意表面化

當受虐者開始意識到問題有所反應,企圖恢復自己的人格找回一點自由時,仇恨階段便會啟動。

當受虐者看似想要逃走時,施虐者就會感到恐慌狂怒,一發不可收拾。

這是仇恨的極度暴力階段,充滿卑劣的打壓和羞辱,受虐者想要溝通,就會疏於防備,就會遭到嚴重的打擊。

在前一階段恨意已然存在,只是經過了轉移和掩飾,以維持關係這種僵化的平衡。

如今一直暗藏於台面下的恨意終於浮現,毀滅計劃具體成形。

—公開暴力:虐待行為起效

持續的攻擊一次次讓受虐者無法掙脫,施虐者只要看到心懷怨恨的受虐者,便會升起冰冷的怒氣,而受虐者只要一看到折磨他的人,就感到心驚膽戰。

如此惡性循環一旦啟動便無法自行停止,因為雙方的病態關係會持續下去。

沒有證據證明實際發生了什麼。

肢體暴力提供了外在證據:目擊者、警方和驗傷報告。

精神虐待卻不會留下證據。

那是「乾淨」的暴力,誰也看不到任何痕跡。

—公開暴力:受虐者崩潰,反抗或自毀

在前面的掌控階段,自戀施虐者的主要行為是壓制受虐者的思考能力。

而這個階段,受虐者的感覺、行動和反應終於被一連串的事實激起。

受虐者感覺自己被逼到角落,他必須有所行動。

但因受到對方掌控而無法行動,只能用極端的姿態或嚴重的情緒爆發來試圖找回自由。

在把受虐者推向毀滅之際,施虐者從指摘其缺點或激起其暴力的行為中可以得到極大的樂趣。

受虐者無法擺脫罪惡感,施虐者卻從中受益,讓自己看起來像無辜受害的一方。

3. 一個銅板不響,兩個銅板叮噹

這樣的困局產生的根源是什麼?

作者從人性的兩個天性,分別對應施虐者和受虐者。

雙方在辯證法上,反而構成一個相互依存的統一體。

當年有個同學曾經做了一副漫畫,下面配的文字就是「一個銅板不響,兩個銅板叮噹」,如今似乎也是本書描述雙方的寫照。

—施虐者的虛空自我

任何人在遇到危機時,都可能會運用虐待行為的策略來自衛。

而當自我中心、需要讚美、不容許批評等自戀性格與危機中自我保護的行為混合起來時,一個殘忍的施虐者就此產生。

沒有主體的自戀者會吸附在別人身上,像水蛭那樣吸走對方的生命之血。

由於他無法進入真正的關係中,所以只能通過有害、惡意虐待的溝通框架與他人建立關係。

施虐者自己並非獨立的個體,而是一面鏡像。

虐待過程的根源始於鏡像里製造出的空虛的自我,自戀的施虐者時個想在他者鏡子裡找到自身影像卻徒勞無功的反射機器。

—受虐者的憂鬱本質

受虐者之所以被施虐者選中,是因為對自身感受太無保留、天真好騙。

受虐者強大的生命力,使他在某個對的或錯的時間,暴露了自己弱點,犯下了可以被引誘的錯誤,稱為施虐者的獵物。

理想的受虐者是有良心愛奉獻又天性愛責怪自己的人,就是所謂的「憂鬱型性格」。

事情一有差錯,他就自動擔下責任。

如此過度誇大的良心譴責與害怕失敗有關,而害怕與自責讓他深受煎熬。

但是最令人驚訝的是受虐者對現狀的逆來順受。

雙方不再勢均力敵,而是一方支配一方,受虐者無力回應並停止掙扎。

4. 軟弱無力的應對之法

精神暴力的後果是嚴重的,輕度會造成受虐者退縮、混亂、懷疑、壓力、恐懼、被孤立,而長期的後果是嚴重的心理創傷、代償失調,即使雙方分手,傷害任有可能繼續維持。

但是心理學家提出的建議看起來又是如此羸弱。

我們無法贏過施虐者,我們只能從自身著手。

首先受虐者要清醒過來,承認並認清虐待的過程,明白自己不應為全部衝突負責。

停止為自我辯解,因為辯解是滑向矛盾深淵的誘惑,在施虐者看來,受虐者必定是錯的。

有效的方法是對對方的施暴過程進行記錄,並向其他人求助,協助自己看清情況、清楚的說出問題邴記錄情況。

尤其是心理醫生的幫助。

目前沒有禁止精神虐待的法律,而相關證據的獲得也無法作為有效的依據。

所以《冷暴力》作者其實推薦的是受虐者去尋求心理治療,化被動為主動。

認知行為心理治療不僅針對病人的壓力層次進行治療,還幫助病人進行自我的認知重建。

首先說出被虐待行為,然後想方法離開,同時避免自己的罪惡感,接受痛苦。

最終的療愈,是將支離破碎的自我再整合起來,使其恢復正常的運作的能力。

痛苦是一個人身上值得尊敬的一部分。

人和人之間的尊重是防治冷暴力的根本之法。

冷暴力的名人案例

愛因斯坦與第一任妻子

書中全文展現了愛因斯坦對待第一任的精神暴力信件,她受不了妻子在身邊,又不願主動提分手,便定下嚴苛而侮辱人的共同生活規範,所謂偉大的人在某些方面其實相當的渺小:

哭笑不得的孫子兵法

書中唯獨讓我覺得有些異樣的是,作者在描述施暴者採取的各種殘酷精神虐待策略時,曾三次引用了中國的孫子兵法作為其手段的依據。

這在我這個對華夏文明深刻驕傲的炎黃子孫來說,未免是種冒犯。

孫子之計當然多有詭譎多變之法,但都是針對敵我對壘雙方的殊死搏鬥上,用於此處解釋施虐者的思考方式和行動緣由,不但令人錯愕,而且顯得作者學藝不精,貽笑於眾人了。

作為翻譯的中國人,在翻譯時難道也無感嗎?

本書的裝幀

後浪出版的書一直以來裝幀設計都不錯。

本書採用色彩明亮的銀灰黑白配色方案,封面的毛筆墨點筆觸在形態上頗具美感,法語的詞彙也排版藝術。

封套和里封的搭配也相得益彰,書籍紙張也很有質感。

書籍的內部排版也比較工整,引用的真人案例和作者的說理用不同的字體進行區分,讓人閱讀時有節奏和跌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有沒有想過,你正在使用冷暴力

魯迅當年被包辦婚姻,與目不識丁的封建小腳女人朱安結婚,但他在洞房之夜就搬了出去,然後出國三年,與所謂的妻子沒有任何溝通。回國後魯迅帶著一家老小前往北京。他讓朱安和母親住在一個院子,從而避免與她見...

所有的感情,最怕這三個字!

情侶之間吵架、發生衝突,其實很普遍,也很正常。但如果能狠心到當眾羞辱女生的男生,不僅十分沒有風度;他的行為,更有可能觸發了所有感情中,最怕出現的三個字:冷暴力。「傷人不見血的冷暴力廣泛存在於戀愛...

被冷淡了?不,其實你遭受的是冷虐待

冷暴力是暴力的一種,其表現形式多為冷淡、輕視、放任、疏遠和漠不關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傷害。冷暴力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家庭冷暴力,二是職場冷暴力,實際上都是一種精神虐待。

你有多痛恨「冷暴力」?

冷暴力,在心理學上也叫「築牆逃避」,有人把冷暴力總結為「六不」,不看,不管,不問,不搭理,不關心,不理解。可以說,有點像當年甘地反抗帝國主義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冷暴力經常出現在情侶之間,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