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沒說過話的夫妻離婚:Get正確爭吵姿勢,「吵」出婚姻幸福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年3月份,美國康乃狄克州法院接到了一宗起訴離婚案件,當事人是一對老夫妻:丈夫道森今年84歲,妻子多蘿西也已經80歲了。

他們離婚的原因相當奇葩:在共同撫養6個子女、13個孫輩的62年間,道森從來沒有和妻子說過一句話。

剛結婚的頭兩年,多蘿西以為丈夫是聾啞人,就專門去學習了手語,但還是無法和丈夫溝通。

直到最近看到丈夫在酒吧K歌的視頻時,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這麼多年。

道森的律師對此給出的解釋是:多蘿西總是喋喋不休,道森保持沉默是為了這個家著想,否則的話,早在60年前他倆就離婚了。

圖片來自網絡

62年的婚姻中,沒有任何語言上的交流,似乎迴避了一切可能的爭吵,但實際上這是爭吵類型之一:有話不說型。

道森用被動攻擊的方式表達著自己的不滿,而在平靜如水的外表下,親密關係的內部早已是千瘡百孔。

道森和多蘿西的案例固然是一種極端情形,在任何一段親密關係中,爭吵和衝突都再所難免。

面對這一現實,溝通學和婚姻愛情專家提出的解決方案,往往是儘量避免衝突,用更加平和的方式解決意見分歧。

美國著名諮詢師朱迪斯·萊特和鮑勃·萊特合著的《如何正確吵架》一書,則反其道而行之,大膽地提出了一種新的理論:有效的爭吵,不僅不會破壞親密關係,還能拉近彼此的距離。

書封

朱迪斯和鮑勃(以下簡稱「萊特夫婦」)是一對結婚幾十年的夫妻,他們的婚姻中不乏吵得面紅耳赤、跺腳怒吼的時刻,但他們成功找到了有效爭吵的秘笈,後來還開辦萊特研究大學,在「實現人類潛能」項目中,幫助無數對夫婦發掘爭吵背後潛藏的深層次心理渴望,將每一次爭吵變成改善親密關係、實現個人成長的契機。

想要輕鬆get爭吵的正確姿勢,可以從三個維度入手:認識「爭吵」、讀懂「爭吵」和有效「爭吵」,從而營造出良好的伴侶溝通氛圍,「吵」出婚姻幸福感。


一、認識「爭吵」:15種爭吵類型

親密關係的主體是「你」和「我」,由於成長環境、教育背景、價值觀念、對關係的訴求等方面的差異,常常引發各種形態的爭吵。

以下幾個場景是不是有似曾相識之感:

昨天是我們的結婚紀念日,但你竟然忘了,你是不是沒有那麼愛我了?

我一個人要上班、做家務、照顧孩子,忙得要死,你怎麼就不能主動做點家務呢?

我都跟你說過多少次,這樣做不行,你怎麼還這麼固執?

你就知道看球,喊了你好幾遍都沒聽到,球賽比我還重要嗎?

……

導致爭吵的表面事件數不勝數,如果逐一處理會十分棘手。

萊特夫婦通過對大量案例的梳理,將常見吵架類型歸納為以下15種

15種吵架類型

具體到獨立的爭吵事件中,有可能劃歸到幾個不同的類型,上述提到的四種情形就分別屬於:如果你真的愛我/你變了、家務瑣事、我早告訴過你、你愛……勝過愛我。

對爭吵進行分類,能夠幫助我們有效地定位自己的處境。

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更好地找出應對方案,進而學會有效爭吵。

二、讀懂「爭吵」:內心隱藏的渴望

明明相愛的兩個人,為什麼在吵架時,會用最嚴苛、尖銳的詞語彼此傷害呢?

這是很多伴侶有關爭吵的一個迷思。

萊特夫婦給出的解釋是:這時的你被一種強大的動機驅動著,你想要建立聯繫,想要在其中滿足自己的渴望。

這裡的渴望,是我們內心深處未被真正看見的心理訴求。

如果只是停留在解決表層的需要,我們就會陷入「謬望」的怪圈,即尋找一些讓我們暫時感到快樂的東西,像是一束玫瑰花、一頓大餐或者乾淨整潔的房間。

找到「想要」的東西很容易,但更重要的是要明晰:為什麼這些東西對你如此重要,這時我們就要回到「渴望」層面上來。

在《如何正確吵架》中,作者萊特夫婦列舉了常見的渴望類型:安全感、愛和關心、與人產生聯繫並互相尊重、能夠真實表達自己、獲得自我價值感、歸屬感和被接納等

當我們從「渴望」的角度重新審視爭吵時,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朱迪斯舉了自己的一個例子,鮑勃是一個控制欲很強的人,多次對應該按照怎樣的方式收拾廚房、用多大的火做飯等事情發表意見,但朱迪斯認為丈夫管得太多太細,兩人也因此吵過幾次架。

表面上看這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通過使用「我想要……,這樣就能……」的句式,我們會發現朱迪斯真正想要的是對方能更加尊重自己的獨立意志。

我希望他能在我做飯的時候不要再指手畫腳,

……這樣我就可以不受干擾地做飯了。

……這樣他就能沒那麼討厭了。

……這樣我就能把做飯當成一件開心的事情了。

……這樣我就能感覺平靜和開心。

……這樣我就能感受到他是尊重我的。

花一些時間,找出並試著滿足自己和對方的深層「渴望」,將使我們超越表象,更深刻地了解彼此,關係的質量也會獲得提升。

三、有效「爭吵」:打破限制思維,重建信念矩陣

在了解爭吵類型、找到爭吵背後的「渴望」內容之後,我們將從信念矩陣的角度解讀爭吵中的無意識因素,一窺隱藏在海面之下的冰山。

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常常與童年的經歷有關,它們似乎早已被我們遺忘,形成內隱記憶。

當某一個具體事件發生時,與之有關的內隱記憶被瞬間觸發,我們會感受到強烈的恐懼和痛苦。

內隱記憶是過去形成的,但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我們當下的想法和感受,聯繫二者的通道被稱作「限制觀念」。

它指的是一種將過去和現在錯誤地聯繫在一起的機制,《如何正確吵架》中也列出了一些常見的限制觀念,如下圖所示。

舊的信念矩陣,就是由種種錯誤的限制觀念所造成的。

要想改善親密關係的狀態,從爭吵中收穫幸福和成長,也意味著打破舊規則,重建新的信念矩陣,並且在行動中不斷調適和完善,具體來說:

第一步,發現和接納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差距,卸下防備心,展露真實的自己。

伴侶作為我們身邊最親近的人,常常能敏銳地捕捉到我們身上不盡如人意之處(如挑剔、愛控制、軟弱等),而在爭吵中它們也會被作為攻擊點。

為了保護虛假自我,我們開始啟動否認機制,爭吵愈演愈烈。

除了否認,我們還有另一種選擇,就是承認自己身上沒有那麼完美的地方,勇敢地揭露自己的問題,把未解的心結和對方進行分享。

只有直面自己的脆弱,才有機會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第二步,解放自我,改變一成不變的模式,給關係注入新鮮感。

萊特夫婦認為:在親密關係中,每個人對爭吵的發生至多負50%的責任,而對自己的幸福感則要負100%的責任。

如果你習慣於問題「攢」到一定程度再爆發,就不妨試一下有意「挑起」爭吵,在問題發生的初期就和對方進行溝通。

爭吵時機的改變,也會給關係帶來積極影響。

要想獲得更高質量的親密關係,個體也要不斷學習、成長和改變,通過經常的「激發靈感型」約會,分享彼此的新收穫、新想法,讓彼此在關係中感受到積極的能量。

第三步,收穫完美親密關係,同樣需要深度刻意練習。

這幾年很流行的「一萬小時理論」,講的是只要有1萬小時的練習,就能在某個領域達到不錯的成就。

這一理論如果應用到親密關係領域,還應該有附加條件:在新的信念矩陣之下,並且進行深度刻意練習。

如果只是在舊的信念矩陣中重複,即使超過了1萬小時,也無法取得好的收效。

《如何正確吵架》中製作「為幸福爭吵」的模板,就可以當作刻意練習的框架使用。

當發生爭吵時,從導火索、感受、渴望和分享四個步驟進行剖析,識別觸發爭吵的根源。

通過一次次的練習,更加明晰自己的心理訴求,實現自我和關係的雙重成長。


紀伯倫在詩歌《婚姻》中寫道:一起歡笑,載歌載舞,但容許對方的獨處,就像琵琶的弦,雖然在同一首音樂中顫動,然而你是你,我是我,彼此獨立。

這是完美親密關係的狀態:雙方既相互信任和依賴,但又有彼此獨立的人格。

從不完美走向完美的路程,需要有效「爭吵」的助力。

這樣的爭吵,是一場發掘問題、探索內心「渴望」的非凡之旅,是自我成長和關係改善的良性互動。

《如何正確吵架》,不是教你如何「吵贏」,而是傳遞有效爭吵的正確姿勢,「吵」出婚姻幸福感,收穫更好的自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2月14號,如何正確吵架

朱迪斯·萊特、鮑勃·萊特【編者按】 愛情也許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童話,幸福卻只能來自積極坦誠的撞擊,哪有不吵架的伴侶?你們對待爭吵的態度,將決定你們關係的未來。《如何正確吵架》一書的作者萊特夫婦對婚...

吵架,是夫妻恩愛的秘訣?

長久以來,我們一般都認為良好的夫妻關係就該是和和睦睦,相敬如賓的,而那些動輒翻臉的夫妻,怎麼看也不像是一個正常家庭該有的樣子。最近,美國有一項新研究給夫妻爭吵找到了一個好理由。研究人員發現,夫妻...

戀愛必備 | 情侶吵架指南!

「世界上沒有不吵架的情侶。」這話無人反駁,但是,我們仍然會覺得吵架是一件壞事。不過,有人卻不這麼認為,並為此寫了一本書,名字就叫《如何正確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