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這些孩子的家長可能也曾遭受過傷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原著作者 / Jonice Webb

KY導讀作者 / 隋真

編輯 / KY主創們

被父母情感忽視的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時是什麼感覺?

或許你會困惑:一個人怎麼能夠知道,自己是不是被父母情感忽視的受害者呢?

如果你遭遇了來自家長的情感忽視,你可能會有這樣的感受(Webb, 2012, p.3):

· 你可能會有「被拒絕感」

當你向父母提出自己的情感需要,總會得到來自父母的迴避和否認。

比如,每當你試圖和他們談論你的情感,父母就顯得不自在,或是轉移話題。

你感到在你們中間有一堵牆,你的情感需要總是撞在牆上,沒有被父母接納。

· 你可能開始「自我懷疑」

你會懷疑自己的價值,心想:「我是不是不值得被關懷,我是不是不夠好,所以他們總是忽視我的感受。

」也有些時候,你可能會懷疑自己的情緒感受,你會想:「我有這樣的感受,是不是我不正常?」

· 甚至,你開始為自己有情感需要感到愧疚

你會認為是自己過於貪心,為自己的情感需要感到羞恥。

有時你提出自己的情感需求,卻遭到了父母的嘲笑或斥責。

父母說:「我都養你、給你錢了,你還想怎樣。

」於是你開始自責,認為是自己要得太多。

· 最後,你可能發現自己不了解、也不提起自己的需求

當父母問你:「你想吃什麼/你想要什麼」時,你發現自己總會說「隨便」、「你們定就好」。

如果仔細想想,你會發現不太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也不在乎自己的感受。

如果你發現自己符合以上的描述,可能你就是情感忽視的受害者。

那麼,到底什麼是情感忽視呢?情感忽視又怎樣影響了自己的生活?如何擺脫被情感忽視的影響?

情感忽視是什麼?它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1. 情感忽視是一種「不明顯的傷害」

情感忽視指:家長沒有提供給孩子自己本應該給予的情感支持。

面對孩子的情感需求,家長是不回應、不可及和/或遺漏(omission)的。

「不回應」指的是家長不會積極響應孩子的情感需求,而是有意識地採取迴避、否認或者批判的態度。

比如轉移話題、或是批評孩子「想太多」、「太脆弱」等等。

「不可及」指的是當孩子有情感需求時,家長沒有閒暇去理會,或是由於家長不在場,所以孩子很難找到家長並向他們求助。

「遺漏」指的是家長疏忽了對孩子提供情感支持。

家長可能會關注孩子其他方面的需求,但並不會過問孩子的情緒如何、是不是開心等等(Younget al., 2011; Webb, 2012)。

情感忽視是一種「不明顯的傷害」。

你很難通過外在的表現,來一個人有沒有遭受情感忽視:被情感忽視的人身上沒有傷痕、他們的父母也並沒有對他們大吼大叫。

因此,許多人直到成年以後,才發現自己在情感需求方面,有哪裡不太對勁。

2. 情感忽視會造成哪些負面影響?

a. 「我是自己情感的陌生人」:對自己情緒不熟悉

在情感忽視中成長的孩子,長大後對自己的情緒並不熟悉。

他們很難識別自己的情緒,也難以區分情緒與情緒之間細微的不同。

因為在成長過程中,家長沒有幫孩子學會識別自己的情感。

比如,一個會照料孩子情感需求的家長,在孩子哭泣的時候會關心孩子的情緒:「你現在是不是很難過?」,於是孩子明白了自己的情緒狀態是「難過」;而情感忽視的家長,可能會無視孩子的眼淚,或者譏諷孩子的軟弱。

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哭,不明白自己的內在為什麼有如此強烈的情緒波動。

b. 「我不知道怎麼讓自己好過一點」:不懂得自我關懷

被情感忽視的孩子長大後,在自己痛苦時,不會也不懂怎麼進行自我關懷(self-care)。

這是因為,在成長過程中,父母沒有教他們如何去應對自己的負面情緒。

久而久之,孩子開始否認自己的情緒需要,他們想:「既然父母不在意我的需求,說明這些需求並不重要,我不該有這些需要。

一方面,被情感忽視者不去正視自己的需要,不去關懷自己的內心狀態;另一方面,他們常常用不健康的方式去應對情緒。

許多被情感忽視者時常感到有種空虛感,Webb博士認為這是他們用空虛來掩蓋自己的其他情緒(p.73)。

c. 「我沒事,我很好,我不想要」:不向他人提自己的情感需求

被情緒忽視的孩子長大以後,他們也不常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情感需求。

這可能是因為他們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懷,於是傾向於認為別人都不會提供支持,產生了「習得性無助」。

他們不再相信被人會回應自己的需求。

而由於他們不表露需求,別人更加不清楚他們想要什麼,甚至可能因為他們的不信任而遠離他們。

d. 「我搞不懂你為什麼難過」:忽視他人的情感需要

在情感忽視中長大的孩子,也容易忽視他人的情感需要。

我們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推測他人的需求,而被情感忽視者長期不關注自己的情緒,因此也不會注意到他人的情感需求,或是雖然能意識到他人情緒低落,卻不知道該怎麼讓別人好起來。

為什麼父母會對孩子情感忽視?

你可能會困惑:「為什麼家長要對孩子情感忽視?」

Webb博士列舉了幾種「會忽視孩子情感需求」的父母,指出:並不是因為孩子做錯了什麼,而是家長有自己的問題需要解決。

1. 家長是個完美主義者

會情感忽視的家長可能是個完美主義者,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做到完美、用不切實際的高標準來要求孩子。

在這些家長眼裡,自己的孩子是「無法實現自己目標的失敗者」。

他們總是苛責孩子,卻沒有意識到是自己的標準過於不切實際。

如果你的父母是完美主義者,你可能覺得自己總是做得不夠好,得到的更多是指責而不是誇讚;或者即使被誇獎,後面也會跟著更高的要求,比如「這次還不錯,但是能考到第一名就更好了。

」於是你一方面感到挫敗,變得不敢為自己的成就自豪,因為這些成功在父母眼裡根本不算什麼;另一方面,你又懷有期望,認為只要自己做得夠好,就可以得到父母的鼓勵。

而不敢相信:「我已經足夠好了,是父母的標準過高。

2. 家長自己也是情感忽視的受害者

有些家長之所以會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是因為他們自己也是情感忽視的受害者:這些家長在小時候,同樣也被自己的父母情感忽視。

於是,家長沒有在自己父母那裡學會情感關懷的技巧,那麼他們也不懂得如何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當你和這樣的家長相處時,你能感受到他們對情感需求的不重視,比如他們會更多地看重生理需求,他們會說:「你現在至少不會餓死,還談什麼情感需求,怎麼生在福中不知福呢。

」你會發現他們也不常表露自己的感情,或是用很不健康的方式來應對情緒,比如他們一旦生氣了就關在房間裡,或是抽菸喝悶酒等等。

3. 家長總是「以自我為中心」

對「以自我為中心」的家長而言,他們自己的需求是第一位的,孩子只是滿足自己需求的工具。

他們不會去關注自己孩子需要什麼;即使關注,其目的更多是為了實現自己的需要,比如哄騙孩子:「只要你考得好,我就帶你去遊樂場玩。

」而背後的目的是為了與同事進行攀比。

當你和這樣的家長相處時,你時常會有種被利用感,可能你會覺得自己好像總得「圍著他們的需求轉」。

他們可能只強調自己的需求,卻從沒有過問一句「你需要什麼」。

當你與他們溝通時,你會發現說話的中心總是被轉移到對方身上,比如你向他們求助,希望能得到安慰,但是他們轉而開始談論自己工作的不如意,於是你反過來得安慰他們。

4. 家長是個工作狂

有些家長會情感忽視自己的孩子,是因為他們沉迷於工作。

在他們眼中,工作似乎是第一位的。

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更看重工作成就,也可能是出於家庭財政的需要。

當你和工作狂型父母相處時,你會覺得他們眼裡都是工作,而自己的情感需求得讓位給父母的工作。

探究情感忽視背後的原因,並不是為了要指責家長,而是讓被情感忽視者認識到:「被情感忽視並不是因為『我很糟糕』、或是『我不該有這些需求』,而是因為父母有他們的問題需要解決。

」從而減輕自責感,能更好地接納與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我被父母情感忽視過,我該怎麼辦?

那麼,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人們擺脫被情感忽視的影響呢?Webb博士指出,雖然被情感忽視的小孩沒有從父母那獲得足夠的情感支持,但是他們可以學著識別與滿足自己的情感需要,她提出了幾點建議——

1. 培養對情緒的積極認識:三條「情緒法則」

上文提到,許多在情感忽視中成長起來的人,會壓抑與否決自己的情緒。

而如果人們要先能做到識別與承認自己的情緒,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應對它們。

而如果能夠對情緒有更積極的認識,人們對情緒的抗拒也會隨之降低。

Webb博士在書中列舉了三條「情緒法則」,鼓勵人們接受與信任自己的情緒(p.127)。

法則1:

情緒沒有好壞之分,所有情緒都是有用的。

有些人會說:「我不想要感到憤怒,憤怒是種『壞情緒』,會讓人變得衝動。

」但實際上,情緒沒有「好或壞」、「對或錯」,「道德或不道德」的區別。

所有人都有可能感受到暴怒、嫉妒、痛恨等等。

而這些讓人不舒服的情緒,也有它們的價值。

有時情緒可能是一種「警告「,比如噁心感能促使你儘快迴避或是擺脫潛在的危害。

如果你抗拒你的情緒,你也就無法從感知情緒中獲得提示。

法則2:

有時你會覺得情緒來得「不可理喻」,厭惡情緒的「無理取鬧」,但每種情緒的產生都有理由。

情緒的產生不遵循邏輯。

有時你會覺得有些情緒來得莫名其妙。

為了迴避這種不可控、不可預測的情緒變化,人們選擇壓抑自己的情緒。

實際上,如果你努力地找,總能找到情緒產生的緣由。

舉個例子,A莫名地討厭伴侶大聲說話的腔調。

A試圖壓抑這種不快,但沒有成功。

直到有天A認真分析,才意識到是因為曾經自己討厭的親戚也大聲說話。

明白了緣由後,A就學會在伴侶之後大聲講話時,告訴自己「伴侶≠親戚」

法則3:

我們的情緒可能會非常激烈,但我們能管理它。

有時一些情緒過於強烈,會讓你覺得「我快被這種情緒壓垮了」。

而Webb博士認為:我們要比自己的情緒強大的多,我們要鼓勵自己嘗試去管理情緒,而不是放棄、進而成為情緒的奴隸。

2. 學會管理情緒:識別-接受-歸因-行動

既然情緒的產生有背後的緣由,那麼找出情緒產生的原因,能夠提升人們的情緒管理能力。

對此,Webb博士建議當你感受到某種情緒時,可以採取「識別-接受-歸因-行動」的步驟來應對它:

第一步:識別(Identify)情感。

說出自己的情感是什麼,是快樂、悲傷、還是愧疚等等。

可以試著從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中學習更多用來表達情緒的詞彙。

第二步:接受(Accept)情感。

用不評判的態度去觀察自己的情感。

不要對自己說:「我現在的情感不好」,而是問自己:「我現在感受怎麼樣?我身體是什麼感覺?如果情緒有顏色,它是什麼顏色?」等等。

第三步:對情感進行歸因(Attribute)。

問自己: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是剛才哪個因素讓我產生了這樣的感受?如果你一下子找不到理由,你可以想想上一次有類似情緒時,是什麼情境。

第四步:考慮是否將情緒變為行動(Action)。

首先,感受一下這種情緒讓你有哪些行為衝動,比如是不是想打眼前的人,或是想要唱歌。

隨後,仔細地觀察周圍,在內心描繪看到的情境,比如「我看到對方身邊有許多幫手」,評估自己的行為衝動是不是合適。

如果不合適,考慮用其他行為代替,比如將打人,變為踢路邊的石子等。

3. 用「充滿愛意而堅定」的方式進行自我對話

在情感忽視中長大的人們不擅長自我撫慰。

當他們遇到挫折時,他們不會寬慰自己,反而會加倍自責。

於是,日常生活里不斷的自我攻擊,持續地折磨他們,更加影響之後在學習、工作中的表現。

Webb博士建議人們去學會用「充滿愛意而堅定」的方式來自我對話。

其中,「充滿愛意」意味著當你失敗後,用溫和的言語自我鼓勵,至少不要用惡劣的語句攻擊自己(「你真笨!」)。

並且,當你事後回顧失敗之處時,用客觀、不帶評判的方式去描述它,分析其中出錯的地方。

而「堅定」指的是:在我們嘗試積極的自我對話時,腦海里時常還是會冒出負面的聲音,比如「你只是在騙自己」、「不要狡辯,你就是個失敗者」。

在這時,你需要堅定地繼續自我鼓勵,並對那些聲音說:「你們只是我的念頭,不是事實。

」來減少這些負面聲音的影響。

除了以上的方法外,如果你是一個情感忽視者,你還可以多靠近能夠關懷我們情緒的人,向他們學習如何照顧情緒需求。

試著篩選你的社交關係,從中選出那些會關心你的情緒的人:他們會在你遇到挫折後,不僅僅給予建議,也會提供情感的支持。

和他們在一起時,你會逐漸感到他們能夠理解你的感受,並且會回應你的情緒變化。

如果你是一個情感忽視者,希望你知道,可能長久以來,你身上很重要的一部分並沒有得到關注。

有時你也許會聽見自己內部微弱的呼喚,好像在提醒你缺少了什麼。

正視這個聲音,學著接受和承認自己的情緒需求。

雖然在你的童年,它們沒有被家人注意和滿足,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做自己的父母,為自己的需求負責。

而如果,你發現自己的伴侶是一個情感忽視者,那麼,與其讓自己陷入無助中,不如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幫助。

打開他們情緒的大門並不容易,但一旦你成功地幫助了Ta,你們之間的連結會更深刻,你也會成為那個對Ta來說最特別的人。

【互動】想想自己在成長里,遭遇過情感忽視嗎?來評論區討論一下吧~

以上。

歡迎關注頭條號KnowYourself,最犀利的人性與心理分析、人際交往與戀愛技巧都在這裡。

References:

Webb, J. (2012). Running on Empty:OvercomeYour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New York, NY:Morgan James Publishing.

Young, R., Lennie, S., & Minnis,H. (2011).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parental emotional neglect and control and psychopathology.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52(8), 889-897.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何看待情感忽視與情感滿足得的區別是什麼?

有時,我們雖然和另一半在一起,卻好像不會得到對方的注意、回應和支持。雖然關係中並沒有爭吵、抱怨和虐待,但在表面的風平浪靜之下,我們卻會真切地感到,自己在被對方無視著。久而久之,我們甚至會對自己產...

北大留學生萬字長文控訴父母|心理學有話說

北大畢業留美生,12年春節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這個新聞之所以掀起大家的激烈討論,是因為它太有代入感了。王猛(作者的化名)萬字長信里描述的諸多細節,讓網友們感同身受:「看吧,原來我不止我覺得受傷...

你已多久沒有真實的表達自己情感了?

你是一個難以表達情緒的人嗎?難以表達情緒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就會表現出種種跡象。比如,如果有人問你「現在心情如何?」,你可能總是回答「我很好」。即使你剛遇到了很大的挫折,內心酸楚差點憋不住眼淚,但當...

研究:被伴侶情感忽視怎麼辦?

經常看到這樣一類話:「雖然我有伴侶,但依然時常感到孤獨。因此我只能更多地選擇用朋友和家人來填補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先向對象求助,因為覺得Ta不會回應我、自己得不到對方的支持。當我和對方在一起時,會...

「女友對我忽冷忽熱,該不該分手?」

今天收到一個網友諮詢我這樣的問題,說剛剛開始的時候他的女友對自己很好,很關心,能夠做到信息秒回,但後來,女友就對自己漫不經心的,甚至愛理不理,不知道問題出現在哪裡了。其實這就是對方對自己的情感忽...

「你的情緒不重要」「你的感受是錯的」

「我應該比現在更開心才對。」「我找不到生活的意義。」「有時候我感覺自己是個圍觀者,觀望著那些真正在生活的人。」「我為什麼總是照顧不好自己?」「我到底是怎麼了?」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都能意識到,...

是什麼決定了你在感情中的表現?

是什麼決定了你在感情中的表現?文:knowyourself有些人在親密關係中總是容易感到不安、焦慮,渴望對方的一舉一動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有些人卻恐懼與伴侶過度親密,希望凡事都能獨自解決;還有一...

你的情感,被忽視了嗎?

情感忽視是一種不明顯的傷害。所謂情感忽視是指,在相處過程中,一方沒有給另一方提供應該給予的情感支持。那麼,在一段感情或者關係之中,我們應當怎樣判斷是否存在情感忽視呢?一般被忽視的人會有如下幾種感...

80%的孩子都是這樣變壞的!

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最大努力照顧自己的孩子是他們的義務與願望。但是有些家長忽視了孩子情感,這可能是父母特殊而典型的教養方式,也有可能因為家長在成長中就曾缺乏情感的關懷。從心理學...

如果還在忽略TA的感受,那離分手也不久了

「我下班回來就買菜燒飯,周末打掃家裡,他卻只知道工作」「跟他講話當沒聽到,又講了一遍就嘴上答應,穿過的襪子還是亂扔……」「好久沒過夫妻生活了,晚上我抱著她,她就說累了,只留個背對著我」……如果你...

孩子童年期情感被忽視,竟然影響這麼大?

當一個人在童年遭受過身體的虐待,也許周圍人能通過他身體展現出的傷痕,較容易的判斷出他是受害者,然而,還有一類受害者,他們遭受的巨大傷害是隱形的容易被忽略的:童年期父母的無視和置之不理,讓他們長大...